• 2014-05-03
  • 阅读量:1576
  • 来源|化妆品报
  • 作者|赵竞

当“德国制造”牵手“中国制造”

2014329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柏林发表重要演讲时说:“我相信,当‘德国制造’和‘中国制造’真诚牵手合作,我们所制造的将不只是高质量的产品,更是两国人民的幸福和理想。”

当前,在中国化妆品的上游产业链中,德国制造身影频现,而在华德企亦收获了不菲的中国日化企业订单,为其业绩增长注入了动力,与此同时,它们也在技术、管理和观念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化妆品产业。

德国态度碰撞中国智慧

“在瓦克进入中国第21年之际,我们已经在华设有上海和广州两个技术研发中心。”瓦克化学大中华区总裁林博(Paul Lindblad)在其2014年媒体日活动上如是说。他透露,2013年瓦克中国已成功申请到包括个人护理品类在内的三项研发专利。

与以往外资企业“国外研发国内生产”方式不同,瓦克早在2000年就已经在上海建立了产品研发中心,2012年更将其升格为瓦克在亚洲最大的研发中心。《化妆品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瓦克在华的两个产品研发中心的主要目标是致力于为本土化妆品企业提供有机硅和聚合物的创新解决方案。

随着滚筒洗衣机的日渐普及,洗衣液消泡剂概念应运而生;彩妆品类中的有机硅优化工艺,使得浓密、纤长和卷翘的效果得以同时实现;有机硅成分提升肌肤表层锁水度,从而为补水概念面膜保持长效补水找到“法宝”……瓦克的创新技术正一步步改善着中国日化消费者的用户体验。

事实上,瓦克在个人护理品市场上已经越来越多地从本土汲取养分,本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瓦克的功能性有机硅业务部门的业务骨干均由“中国智慧”组成,他们的研发一方面秉承着瓦克所坚持的严谨态度,另一方面又十分贴近中国本土市场。据了解,瓦克目前在华拥有的日化企业合作客户多达900余家,堪称德国态度碰撞中国智慧的典范。

生产线的本土布局

尽管当前中国人力资源成本走高的讨论甚嚣尘上,但这并不足以阻挡德国制造布局中国本土生产的步伐。德国库尔兹压烫科技(合肥)有限公司纸类销售经理楼澎伟向本报记者表示,库尔兹早在2003年就已经在安徽合肥建立了自有生产线,产品主要供应中国市场。作为全球烫印工艺制造业首屈一指的企业,库尔兹在华设立生产线正是瞄准了中国化妆品市场的庞大产能。

楼澎伟表示,库尔兹在中国的业绩组成中,洗化及化妆品板块的业绩贡献率仅次于烟草业务。他认为,库尔兹在华设立生产线更有利于企业为客户提供包括设计、研发和配色在内的多种综合服务。

从中不难看出,在华德企布局中国本土生产,醉翁之意不只在酒。随着本土日化企业对配套综合服务要求的提高,德国制造商正在努力寻求构建“一条龙”服务平台。除库尔兹之外,瓦克化学亦在中国上海、无锡、南京和张家港建有四个生产基地。这些企业在华生产投资动辄过亿欧元,他们看中的正是快速成长的中国本土市场及其背后庞大的产能需求。同时,较早布局本土生产线,也对其摊平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大有裨益。

本土品牌成增长动力源

上海家化、自然堂、珀莱雅、韩束……不少企业已经成为本土化妆品产业里中德合作的典范。以巴斯夫、德之馨、汉高为代表的化学品公司巨头们正在与更多的本土品牌聚首,在他们眼里,中国品牌已经成为颇有实力的“土豪”,他们对于产品品质的追求正转化为一份份递向上述德企的订单,其中德之馨与韩束的合作就颇具典型性。

“韩束就是美白,美白就是韩束。”在今年2月韩束的新品发布会上,韩束掌门人吕义雄作了如上陈述。“2012年,美白类产品的增幅高出护肤品类3个百分点,同比增长20%,美白护肤品占比达1/3。在中国,关注自己皮肤是否白皙的人群更高达80%,且这个比例还在不断攀升。”基于这一背景,韩束顺势推出了雪白肌系列。

但由于国家质监部门对于美白市场规范的日渐收紧,对美白产品的生产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韩束选择了与德之馨公司合作,在已有的美白成分技术获得国家专利审批的情况下,又将德之馨的专利成分“SymWhite 377”应用到旗下雪白肌系列产品中。

可以说,本土化妆品品牌已经成为在华德企业绩增长的重要动力源之一,同时,借助于德国企业的强大研发实力和技术背景,本土化妆品企业也正在寻找与以往不同的创新驱动模式。传统的“拿来主义”转变为专利技术的有偿使用,这也印证着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所说的“双方交流合作的广度、深度、热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中德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化妆品产业当为一例。

推荐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