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04-21
  • 阅读量:713
  • 来源|化妆品财经在线CBO独家www.cbo.cn
  • 作者|

港澳市场的糟糕表现,令莎莎四季度的财报十分“难看”,集团营收同比下跌15.1%至19.26亿港元。此外,在韩流兴起、消费升级以及多渠道分流的港澳市场,莎莎的“名品低价”模式似乎也受到了威胁。

 

CBO网讯(记者 彭适)

昨日(4月20日),莎莎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发布了截至2016年3月31日止的第四季度财报。财报显示,集团营收同比下跌15.1%至19.26亿港元,与三季度相比衰退加速。

四季度营收同比下跌15.1%,总门店数291家

财报显示,莎莎集团第四季度营收同比下跌15.1%至19.26亿港元。其中,港澳市场下跌17.9%,同店销售下跌17.6%,交易宗数下跌5.2%,每宗交易平均金额下跌13.9%。莎莎国际集团在其他区域市场(包括中国大陆、新加坡、中国台湾地区及线上平台)营收同比下跌2.8%。

由此可见,港澳市场的糟糕表现依然是莎莎业绩恶化的主因。莎莎方面表示,港澳市场的持续收缩,主要是香港零售业进一步受“一周一行”政策的影响,根据香港旅游发展局数据,2016年1-2月大陆即日往返香港游客人数跌幅继续扩大,加上港元强势,增加了本地人外游以及减低旅客来港消费的意欲。


面对愈加疲弱的业绩,莎莎表示集团会积极优化产品组合及灵活调节销售策略,以紧贴市场需求。数据显示,四季度莎莎在港澳市场净关闭一家店铺,总门店(含专柜)数减少一家至291家。其中,港澳地区113家,中国大陆57家,新加坡23家,马来西亚66家,中国台湾地区32家。

港澳同店跌幅逐季加深,“名品低价”不再具有竞争优势

《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查阅数据发现,2015至2016财年四个季度,莎莎集团港澳同店跌幅逐季加深,跌幅分别为:6.8%、10.1%、12.2%、17.6%。

市场表现方面,2016年1、2月份,香港整体零售市场仍暴跌12.3%,药物及化妆品类别首两个月下跌7.7%。其中,2月份香港零售业销货额暴跌20.6%至370亿港元,创下17年最大单月跌幅,堪称雪崩。

“除了受香港旅游业受创、零售业寒冬的大环境影响,莎莎港澳地区业绩疲软还有两方面原因。”广州冯建军营销策划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建军在接受《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消费者购买力减少的同时,渠道在不断被分流,莎莎的产品优势在欧美品牌上,而如今韩流品牌的崛起,包括在港澳地区开设单品牌店等,使得莎莎的客流不断被分解;另一方面,随着消费升级,面对越发成熟理性的消费者和越发多元化的渠道,莎莎“名品低价”的竞争力不再具有核心优势。

推荐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