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O首页

工商、药监部门合并紧张了谁?

阅读3092 2013-03-31 化妆品财经在线CBO独家www.cbo.cn 李娜


    今年的3月对于化妆品行业来说似乎很有点儿刺激。刚刚结束的“两会”将工商局和食药监局合并;与此同时很多有关美容化妆品行业的提议得到讨论;“第一夫人”彭丽媛出访国外时赠送的礼单中包含了本土品牌“百雀羚”。种种迹象表明,一度游离在政治和法律边缘的化妆品企业,一开春就展露出异常浓重的政治色彩。
    一年前,坊传工商局和食药监局两局合之后将会出台市场监管部,而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正式成立。然而对化妆品企业来讲,多数本土化妆品企业对此表现淡漠,并不期望与政府部门过多“交集”,对此真正关注的却是外资品牌。
    职能部门改革 化妆品企业态度淡定
    根据3月10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合并成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近年来产品安全问题频发,而作为食药监局、工商局、质检总局都有其相应职责,为避免“九龙治水”,国家成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旨在杜绝多头管理,严管产品质量安全。相应的,作为药监局管理下的化妆品部门,也应在化妆品安全方面引起重视。
    “只是监督部门的一个合并,并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比如广告由工商部门监管,不管谁来管,都是一样的。”广东省日化商会秘书长余雪玲表示。
    广州桂格精细化工有限公司销售总监张志斌也认为,这对化妆品企业没什么影响,虽然是部门合并了,但所有的职能都还在,一些法律法规也还在,虽然目前出现一些阶段性的对接不便,“不过我们一般不会去找他们,都是他们来找我们。”
    “对正规厂家和正规的代理商应该是没有什么影响的,但是对于不正当的企业或者质量不过关的企业倒是有很大影响。”河南省商丘市华丰洗化总经理杨新建认为。
    化妆品质量安全问题被放大
    行政部门合并后,办事效率提升后,有关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就被随之被放大。杨新建举了个例子。假如消费者在化妆品店购买了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感觉产品有问题,维权讨不到说法的话,一般会投诉到工商局,但销售方一般不会认为自己的产品是有问题的,一般会将问题追溯到代理商和品牌商,这就需要动用到质监局来对产品进行检测。与此同时,工商局如果怀疑其质量有问题,会扣押该品牌该批号的货品。但是送检费用一般几百到几千元不等,这个费用消费者很少愿意自己出。

    在部门没合并之前,两个部门的合作不是很畅通。一般如果是产品确实存在问题的话,肯定要对经销商进行处罚;而如果产品没问题,谁掏钱送检就是“打水漂“。加之行政部门之间的沟通不畅,很多时候质检报告一时半会出不来。如果合并之后,一旦怀疑产品质量问题,可以很快拿去送检,结果很快就出来了。
    近日,关于面膜被检测出含有违禁添加物质“丙烯酰胺”,进口护肤品被检测出铬超标,牙膏被检测出PH值含量不符等新闻层出不穷。行政部门精简后,监管力度和监督效率都大大提高。某在化妆品行业打拼多年的行业人士认为:“政府此举旨在严控产品质量,除食品之外,化妆品是最易出问题的一个,今后想要靠概念、资本、模式去运作化妆品的前提应该有安全保障的产品。”
    外企敏感度高于本土企业
    北京盈科(武汉)律师事务所张华律师认为:“尽管部门合并,但各自的监管机构和专门的科室都还在,可能会有一个磨合的阵痛期,相应的法律法规也都还在,并不会造成太多影响。但因为人员调整,可能会有半年左右的调整期。”
    某外资品牌法务部门负责人告诉CBO记者,他们也注意到两个部门的合并,但是至于具体事物如何对接,他们至今还不清楚,找谁对接,他们也是一头雾水。
    一般而言,外资企业在华分公司都设立有法务部门,与政府和相关协会保持良好沟通联系,对中国的法律和法规进行严密的分析和研究。前不久,涉及产品名称标准的新规,美宝莲率先将其明星产品的BB霜广告更名为贝贝霜则可见一斑,一度引发国内本土品牌对品名命名的恐慌。
    相较于外资品牌,本土品牌在政府人脉和关系方面则拥有更多优势。“工商局找你肯定是有事儿,我们能不沾就不沾。”某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品牌总监表示不希望与工商局搭上关系,“如果有消费者投诉,一般是在当地工商局投诉,不管是2000元还是5000元的罚款,我们会直接让当地代理商或者店主‘想办法’摆平,我们会尽量不与工商局发生冲突。”

最新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