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大型超市在我国一直都拥有强大的品牌效应,家乐福、沃尔玛、大润发等众多外资大卖场更是垄断着大部分终端资源。同时由于国内长期以来生产产能过剩,大部分供货商面对拥有垄断资源的终端超市毫无讨价还价之力,只能受其“剥削”。
多年积压之下,超市乱收费问题已成渠道沉疴,代理商痛不欲生而零售商乐此不疲,代理商痛诉超市贪得无厌,超市则言自身压力巨大,总之说辞各异。但对于整个产业链中利益损害最大的莫过于消费者。成品商可以调价、供应商可以断货,而消费者则是在不知不觉中付出超出商品本身价值若干倍的价格购买商品,而成品商、代理商和零售商的压力最终也被转嫁于消费者。
据媒体报道,2011年底商务部等五部委在此发文欲整顿零售市场的不规范收费行为,以缓解不断高企的物流成本和广受诟病的CPI,而此前包括商务部在内的众多部委也曾对超市乱收费问题三令五申,但结果皆不甚理想,而对于五部委的在此发力笔者也不甚看好。
首先对比国内的零售市场和国外的零售市场可以发现,之所以零售商对于进场费等各种“苛捐杂税”咬定不放松,主要是源于超市中动辄大打价格战,不断降低进销差价利润,最终不得不在其他领域上“创收”。
但这种对于卖场的商业理解却已逐渐变质,商品的功能诉求战争在超市统统被归结于价格诉求战,而背后的商业逻辑是超市不再是经营商品而是经营卖场,超市关注的对象不再是消费者需要何种商品,而是引进哪些品牌才能获得最大化的利润,如何才能从供应商处收取更多费用。
这种商业逻辑也无须调查消费者需求,无须强大的经营能力,只需要一个与供应商博弈的合同。所以超市热衷于经营卖场而非经营商品并不难理解,但在现代的商业业态中,一个不关注消费者需求而仅仅是关注自身利益如何实现最大化的商业模式不但会引起成品商、供应商、消费者的不满,更为重要的是它必然不能长远,企业可以转换渠道、供应商可以断货、消费者更是可以用脚投票。
如果不能理解超市目前所遵循的商业逻辑,有关部门的乱收费整治无疑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期行为,但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欲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还需重温商业本质:商业本质即是买和卖,而渠道是为两者寻求最佳的契合点。
总而言之,只有当超市经营者的经营观点转变到为消费者提供最合适和最具性价比的商品时,超市业态才能重归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