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04-01
  • 阅读量:25792
  • 来源|化妆品财经在线CBO独家www.cbo.cn
  • 作者|王青

    经过近1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百货业进入新的黄金时期,城镇市场消费比例已经达到86.7%,其中,二三线城镇市场成为消费力成长最快区域。

    虽然新兴市场百货店逐步兴起,然而本土品牌的地位仍然不能与洋品牌平起平坐,本土品牌如何通过升级销量、提升品质和品牌知名度与洋品牌展开博弈?同时,电商对百货业的威胁逐渐加剧,而牺牲利润来赚取眼球的电商业务能横行多久?百货业态线上线下业务双向发展是否能规避矛盾?这些问题都将成为中国百货业未来必须面临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百货业渠道加速下沉

   中国百货商业协会会长   楚修齐
 


    2012年初,因刺激消费政策到期的影响,百货业发展增速放缓,但全年的发展仍然很好。中国城镇发展会加快,去年全国消费额18万亿元,城镇消费占据15.7万亿元。未来二三线城市百货业将进入发展黄金期。

    利福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财务总监  潘福全
 


   在香港,利福是主流百货,利福集团以久光百货拓展百货业,为消费者提供体验感强的购物方式。我们将会积极拓展内地市场。

    IBMG国际商业管理集团董事长 李生
 


   目前,大量百货、百货超市结合形成行业发展趋势,大量超市在三四线城市做百货店,百超形式比连锁百货下沉速度更快。


   北京王府井百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    杜宝祥
  


    百货店商品类别庞大,组合较密集,除购物外难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各类需求,因此百货店向购物中心转变是必然趋势。
  
    王府井百货已开始尝试向购物中心转变。2009年,王府井百货在太原设立了第一家具有购物中心元素的百货公司,其中包括餐饮、电影院和娱乐设施等配套设施。自开业以来,该店营业额已接近14亿元。未来,王府井百货还将加大投资力度,更好地顺应消费者的需求。

    本土品牌与洋品牌仍需博弈

    常州泰富百货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裁助理兼运营部经理   张志成
 


   在商场走年轻时尚路线的以本土品牌居多,高档商场则以国际一线品牌为主。对于三线市场的百货店,本土品牌仍然是主流。虽然消费者对进口品牌有需求,但是进口品牌对百货店和城市的要求门槛较高。

    IBMG国际商业管理集团董事长  李生


 当前,洋品牌大量进入二三线城市。本土品牌体现中等生活水平,而知名跨国品牌偏向高端生活水平。本土品牌升级要提量、提质,品牌知名度也需要提升。

    河北信誉楼百货集团总经理   韩邦庆
 


    信誉楼百货主要面向城乡结合部的消费者。顾客对进口品牌有需求,但进口品牌门槛太高,对店面和装修以及城市地位都有要求。我们也很无奈。

    利福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财务总监  潘福全
 


   就品牌而言,外国品牌进入国内相对简单,但百货经营者不可能全部都经营进口品牌或都做本土品牌,应更具有综合性,以便为消费者提供最好最便捷的服务。

    传统百货如何开展电商模式

    广百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亢小燕
 


    实体店做电子商务进程缓慢的原因,主要是目前尚未找到合适的模式。
  
    大家普遍认为经营状况良好的京东商城有十几亿元的亏损。南方地区被认为发展态势较好的唯品会,去年公布亏损1亿多美元(约合6.3亿元人民币)。目前评价电子商务企业成功与否的标准较为杂乱。
   
    当下消费者网上购物仍着眼于价格,企业牺牲利润追逐市场份额并非长久之计,广百正在寻求适合的电子商务模式来投入和推广。同时,广百要将线下实体店与电子商务进行结合,共同发展。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荆林波
   


     电子商务是大势所趋。去年电子商务交易量达6万亿元,而十年前电商平均消费仅500元以下。原来是非主流人群购买非主流产品,现在是主流人群购买主流产品,以后网络品类与百货业品类会高度重合。

    北京王府井百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    杜宝祥 
   


    热销的商品有约定俗成的价格。王府井做了三年电商研究,经营电商不能和实体店相冲突。实体店的产品线宽泛,而线上则是单品大规模业务。王府井去年成立了电子商务公司,预计今年投入2亿元做线上业务,实现线上和线下的统一。

    IBMG国际商业管理集公司董事长  李生
   


    未来谁能掌握顾客的需求,谁就是最好的零售商。现在的百货业、零售业面对的是大量的80后、90后甚至是00后。他们对商品的看法,对购买过程甚至是付款方式的理解,与上一代人是不一样的。他们更加务实,而且更愿意过“电子”生活。所以,电子商务的发展是必然方向。
  
    但是,电子商务并不是做一个网站这么简单,要更好地研究80后、90后的消费特性和特点,以及他们对品牌和消费环境的理解。

推荐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