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国内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以及竞争的加剧,零售企业开始感到仅仅停留在由与前台供货商及品牌商之间的“谈判”得来的利润已经微不足道,利润稀薄的零售商们纷纷开始热衷于后台供应链成本的优化。曾经扎堆在前台激烈促销竞争的超市悄然转移到了后仓的“暗战”中。
综合毛利不断下降
记者从国家统计局网站上发布的讯息了解到,2012年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2%。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3.3%。表面上看,居民消费价格的上涨最大的赢家本应该是零售企业。然后,事实上,零售企业并没有因此而减轻负担。
从2011年底到现在,对商品制造成本上涨话题的讨论从未停止。湖北省恩施自治州“享买乐”连锁超市营运总经理马舰表示,“虽然宝洁、联合利华等厂家一波又一波的提价潮看似热闹,但对于零售商来说,并不是利好消息。他解释说,物价上涨对于零售企业来说,虽然客单价上涨了,也许从原来的100元/单,涨到了105元/单,但客流量却也下降了,导致总体营业额并没有因此而上升。
此外,逐年攀升的物业租金也水涨船高,导致零售业以往‘轻资产’运营模式的优势丧失。马舰介绍,据了解,国内零售企业中,60%以上的零售企业都以租赁物业的运营模式在扩展着自己的企业规模。
诸多因素导致了零售企业的综合毛利大不如前。业内人士透露,近两年商品毛利率的增长速度很慢,甚至徘徊不前,零售企业平均综合毛利水平是11%-13%,商品毛利率超过13%的企业占比不到16%。这使得零售企业近年来开始感到压力重重,使得超市不得不着手缩减自身成本开支。
零售商自建物流成集群效应
面临高物价、高租金带来的不利影响,零售商们最直接的做法就是节省开支成本,优化供应链,提高效率,缩减运营费用成本。越来越多的零售商们纷纷看好这条出路,开始自建物流系统。
2011年下半年,乐购(TESCO) 年配送能力高达74.5亿元华东物流配送中心已投入使用,将为乐购华东区域53家大卖场和12家便捷店配送杂货和百货商品;而华润万家正筹划大手笔拿地自建仓储配送基地,计划到2015年,其在全国范围内新增体量100万平方米的配送基地,并有自己的物流公司和开发运用先进的物流技术,支撑全国3000多家门店的运转。人人乐公司也发布公告称,拟投入资金2.52亿元,在广州和成都投建两个配送中心项目。
除了全国性连锁超市开始大力投入资金扩建大型物流园之外,地方性的连锁超市的身影也都在商贸物流板块频现。据了解。国际SPAR(SPAR成立于1932年,总部位于荷兰,目前在全球35个国家经营1.5万家超市,年营业额超过340亿美元,是世界最大的自愿连锁组织和最大的食品分销企业。)广东会员东莞嘉荣超市有限公司首期投资2亿元,在东莞建立了一个华南目前最大的(总面积近14万平方米)零售物流基地。总体规划分为办公区、常温仓、低温仓、中央厨房、码头区五大部分。仅是常温区,其建设的SK U就达8100个,设置的最大吞吐量为10万箱/天。SPAR另一位成员湖北雅斯超市于2012年斥资建设2万平米物流配送中心;湖北孝感孝商集团也投资建设100亩综合物流园等等。
政策助力零售自建物流
种种迹象表明,零售商发展物流业迎来了“机遇期”。虽然,就目前的形式看来,国内零售自建物流尚处于发展阶段,远不及国外高效、蓬勃的零售物流,物流配送能力还有限。但随着外部环境压力的影响,国家政策已开始全面地对各级各地各部门发出支持商贸物流的要求,尤其是“国八条”政策提出的物流土地支持,使一些零售企业看到了曙光。
据了解,由商务部、发改委、供销总社联合印发的《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规划》引发业界高度关注。《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规划》对未来5年商贸物流业的各项发展目标提出了“硬性”指标,包括规模以上连锁超市商品统一配送率达到70%;物流企业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商品库存周转速度明显加快,流通环节物流费用占商品流通费用的比率显著下降等等。
与之配套的齐全政策也让零售商们对此充满热情。在土地方面,《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规划》明确,现代物流配送中心、仓储设施、快速转运中心、商贸物流园区等物流基础设施项目需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纳入当地城乡建设规划。而在金融和税收方面相关信息表示,将加大对重点商贸物流项目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推动、引导商贸物流企业走出去,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申请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支持。税收也会将物流业纳入增值税范围、降低过路过桥费、降低物流企业融资成本等。
在这些政策助力的契机下,零售商们认为,零售业压缩供应链以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的趋势将会更加突出,此后除了商品自采,自有品牌开发加速外,区域零售商对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将会掀起新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