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08-17
  • 阅读量:5430
  • 来源|化妆品财经在线CBO独家www.cbo.cn
  • 作者|刘颖

    百年欧莱雅收购本土第一面膜品牌 押宝中国市场
   十年拓品牌 美即创始人转作CEO或有“难言之隐”?

CBO记者 刘颖

    果如传言,“面膜第一股”终究花落欧莱雅。在再度停牌的4天后,8月15日晚,美即控股于港交所发布与欧莱雅的联合公告,称美即已获得欧莱雅溢价25%共计65.38亿港元(约为51.538亿元人民币)的全购要约,且此收购要约获得了董事会的支持,双方业已签订协议,进入中国商务部审批阶段。这意味着,本土优秀品牌再折一将,中国面膜第一品牌美即转眼改作洋姓,纳入欧莱雅中国品牌“金字塔”之列。

    在联合公告发布后,《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第一时间联系双方核实,欧莱雅中国公关部负责人的手机一直处于无人接听的状态,而美即品牌创始人佘雨原手机直接无法接通。究竟促成合作的动因是什么?发展如日中天的美即为何选择“委身他人”?选择出售是基于品牌发展需要还是机构套现所逼?谈判中双方主动性和话语权怎样?美即品牌的未来走向如何?当事人都在噤声,一切都引人猜测。

    51亿元“聘礼” 两年收购传闻尘埃落定
 
    日前,美即公司总经理助理刘良哲对《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表示,收购确实已成事实,该公司已正式发布了公告。对记者提出的“如何谈判、另一潜在要约方是谁”等细节问题,他表示应公司要求不得公开。

   其实双方关于收购的“绯闻”早在2011年底就有传出,彼时,《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曾求证,双方都以予以了否认。事实上,从近两年美即的股价起伏看,收购传闻的影响很明显。而此次“动真格儿”的阶段,美即更是在短短半月内间歇停牌两次,成为备受业界关注的一大资本新闻。

    据悉,此番欧莱雅51亿元的报价较8月12日美即最新收盘价基础上溢价25%,该收购交易的资金将来自欧莱雅的内部资源,以及法国巴黎银行的6.5亿欧元信用贷款。在声明中,欧莱雅表示该收购要约得到了美即董事会的支持,“持有该公司62.3%股权的六位主要股东已经承诺将支持欧莱雅的提案”。港交所股权披露信息显示,目前以佘雨原(执行董事)、邓邵坤(董事会主席)为代表的美即控股管理层持股比例最大,共约25.3%,紧随其后的直投基金霸菱亚洲和景林资产持股比例分别为20.95%和9.93%。也就是,合作方案已经获得美即管理层以及机构大股东的一致认可。

    可见,双方合作意愿已经达成,现在只等商务部走程序拿到审批,协议即生效,美即正式纳入欧莱雅中国品牌“金字塔”中。据悉,在欧莱雅收购美即控股全部股份的交易完成后,美即控股将从港交所退市,这距离其上市尚不足三年。

美即面膜创始人佘雨原

    佘雨原转作CEO  出售背后资本套现是主因?

   在八月挂牌出售的消息甫出,与大众媒体热议谁是潜在买家相比,业界也有人士将关注点放在了一手创立并运作品牌十年的美即创始人佘雨原的个人命运上。此次收购后,作为个人股权最高持有者,佘雨原的人生陡然变化,从品牌的创立者、高持股执行董事直接转成跨国化妆品公司高级职业经理人。

    记者了解到,在上述联合公告中,就后期的管理层部署,欧莱雅表示,协议计划生效后,美即创始人佘雨原“将担任美即集团之首席执行官及本公司全资附属公司美即控股有限集团之董事,继续致力于本公司的成长及发展,并与要约人携手进一步创建美即品牌”。报酬待遇方面,根据欧莱雅提供的3年为周期的服务协议,佘雨原将获得按月支付的3,000,000元年薪总额,并按照欧莱雅中国高级雇员的考核标准获得定期分红每年人民币900,000 元。此外,为了表达对佘雨原的感谢,欧莱雅还提供了900港币的保留花红。应该说,佘雨原华丽转型外企高管后,收入也不菲。而且,按照联合公告,佘雨原连同其夫人的11.7%股权在协议生效后套现可得6亿多人民币。
    在《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采访的某位美即代理商印象中,佘雨原是个很智慧的人,思路清晰,办事干练,所以能将一个面膜品牌打造成十几个亿的规模,很令人钦佩。收购事宜沟通不止一天两天促成,而一直以来,佘雨原等美即董事一直很谨慎,并未向渠道合作伙伴透露任何将卖的信息。另一位经销商认为,如果说两年有合作的需求,但现在可能需求点已经发生了变化,而品牌创始人或者初衷已变,甚至是被动的。

    那么,到底什么催促着佘雨原放弃自主经营权委身为操盘手?公告发布后,有业内人士认为,公告显然说明,不管有多大的运作权限,经营者本人还有继续做品牌的意愿,这似乎印证了此前媒体提出的美即出售主要原因在于机构股东的急于套现。

    在业内人士看来,虽然仍保持一家独大,但在盈利压力不断增大的市场竞争下,美即亟须在规模扩张和风险控制之间寻找平衡。而且,当前的面膜市场鱼龙混杂,门槛很低,各类品牌都在推卖点抢市场,迅速变化的市场中,美即若要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压力不言而喻。

    针对2013年的财年中期业绩表现,就有机构持股者指出在不断加大营销推广中,包括销售人员开支、广告和推广费用等营销成本也持续提高,这超出了他们的预期。

    销售开支攀升、净利润率开始出现下降,显然,美即的投资者在习惯获得高额回报后,面对经营潜在风险和有限的盈利增长时都比较担忧,往往套现的欲望更强烈。而此时,卖也许是品牌最好的选择。对于创始人佘雨原来说,现实逼迫也好,自发功成身退也罢,美即终究是卖了。

    欧莱雅挖掘细分领域 押宝中国经济

    如果说美即一方在经营压力下出现了套现的需求,那要约方看中了美即什么?有媒体分析说,美即旗下1.2万个终端网点资源或将成为外资化妆品企业觊觎的“肥肉”。而此番欧莱雅这个“神秘买主”的亮明真身似乎打破了这一说法。

    不久前获得注资出让自身股权的欧莱雅经销商怡亚通大泽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聂峰辉认为,欧莱雅多年已在中国具备了强大的渠道资源优势,所以美即所谓的渠道优势似乎并无吸引力,相对来说,他更愿意相信是欧莱雅完善自身品类结构,挖掘面膜细分市场的战略考虑。“最近几年,面膜市场发展很快,品牌迭出,欧莱雅早就该出手了,如果一年前就收购或许更好,能引起市场爆点。”在他看来,擅长收购优质的品牌资源一向是跨国化妆品集团快速扩张的方式,而美即的出现,将很好地壮大欧莱雅的品牌阵营。作为代理商,他深感欣慰,并真诚祝贺。

    无独有偶,和聂峰辉想法一致,西北某欧莱雅经销商经理告诉记者,收购美即一点都不奇怪,优质的细分品牌对欧莱雅品牌家族来说是有益的补充。他还表示,其实早在几天前,他就私下获得了确切的收购信息,这在经销商里早就不是秘密。

    对于此次合作,欧莱雅官方的解读是:“通过与欧莱雅大众化妆品部旗下现有品牌的良好互补,MG美即品牌将使中国消费者获益。”欧莱雅表示,看好该公司面膜业务在中国市场的前景,希望基于该公司现有管理团队,结合欧莱雅的研发和销售网络优势,进一步拓展这一中国品牌。

    其实,欧莱雅集团今年来一直没有放缓收购的脚步,上半年全球范围内连续将两大彩妆品牌收入麾下,对亚洲市场的重视更不言而喻。英国《金融时报》8月15日报道指出,即使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增速放缓,此举显示,和许多奢侈品制造商瞄准中国市场一样,这家法国公司仍坚定押注中国经济。就欧莱雅中国的战略看,在被业界称作的贝瀚青元年,“迎娶”美即对原有品牌“金字塔”起到完善,且”新血液“或将改变欧莱雅中国近年销售增速放缓的现状。

    根据美即控股2012/2013中期报告披露的数据,截至2012年12月底,美即公司实现收入8.2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加约31%,净利润9650万港元,较去年同期增加约20%。分销商总数达288个;覆盖的终端门店数增加2287家至12417家。个人护理用品连锁店、商超卖场(含便利店)、次级城市美容用品专营店和电子商务渠道销售贡献占比分别为33%、39.1%、18.6%和9.3%。无论销售业绩还是渠道建设,无疑,这都是一个不错的收购对象。而在后期,欧莱雅将如何打造这个面膜第一品牌,美即韩佛等合作项目如何交接,现有美即控股管理团队的走向也将被业界关注。

推荐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