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09-24
  • 阅读量:2866
  • 来源|化妆品报
  • 作者|王璐

    受困于使用习惯、季节性等因素,脱毛类产品无疑是中国化妆品行业中的一个小品类。但即便是这样一个小品类,竞争也已相当激烈。《化妆品报》记者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上查询到国产化妆品脱毛类的生产商就有230多家,品牌就更为繁多。通过市场走访,记者发现同台竞技的脱毛产品已从产品竞争进入到了品牌竞争的时期。


    自建工厂,自给自足

  中国脱毛市场始于上世纪90年代,以流通市场为主。当时的消费观念比较保守,脱毛是一件很隐私的事情,需要脱毛膏的人群主要是多毛症患者、演员或模特,因此脱毛膏并不是台面上的货品,往往是在药店销售。当时专做脱毛膏的企业也少,大多都是进口的外资品牌。就现在而言,多数脱毛膏生产厂家也是有着国外背景。根据博思数据的统计,2012年脱毛膏十大品牌中,除了诗碧和柏纷是原汁原味的国产品牌外,其他的均有着外商背景。但是随着中国脱毛市场的壮大,这些原本依托国外品牌的企业开始慢慢脱离对外商的依赖,自主在国内注册商标,独立运营。

  因为脱毛类产品的特殊属性,比如脱毛膏的强碱性和脱毛蜡纸的强粘性,需要特殊的机器来制造,由此催生了一批脱毛类产品OEM代加工厂。但是对于发展较好的品牌,每年夏季的销售量非常大,OEM无法完成其订单,于是这些品牌自建生产工厂。据广州玛贝拉化妆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军喜介绍:“2007年之前我们也是交给代工厂做,但到了夏天,那么大的量代工厂做不了,必须要有自己的工厂。OEM一般都是做大类的,做脱毛产品没有自己的工厂会受到诸多限制。”


  如同战争中的后备物质供给一样,在快速发展的脱毛市场,随着产品销售量日益增长,想要在品牌竞争中赢得胜利,厂家要学会自给息足,保证后方的产品储备充足。

    渠道全覆盖,服务是王牌

  目前国内的主流脱毛品牌有薇婷、玛贝拉、雷沃斯、碧诗、尚朵、诗瑞等。其中,薇婷的渠道覆盖率很高,覆盖了超市、化妆品店等。在屈臣氏这类的个人护理店里,薇婷、玛贝拉、贞采源是主力。淘宝上,今年最畅销的脱毛膏品牌则是广州有喜化妆品公司的“露兰姬娜”,仅8月销售量就高达15000件以上。

  虽然每个品牌都有相对侧重的渠道,但是在品牌竞争中,终端市场可见性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张军喜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产品销售应该像万金油,哪儿都能擦一点”。今年屈臣氏在内地增加到了1800多家,玛贝拉的产品全部进驻。但屈臣氏的销售是“求名不求利”,借屈臣氏的高知名度和高覆盖率,进驻其中的品牌确实可以提升知名度。像家乐福、沃尔玛、华润万家这样的大型超商,其利润也不高,却是消费者经常光顾的地方。由于近几年店铺租金上涨以及电商冲击,日化店的利润虽在下降,但仍是脱毛膏的一大主力渠道。作为时下最新兴的渠道——电商,其实并不是多数品牌的主阵地,但覆盖这一渠道显然也颇有必要。

  渠道全覆盖了,产品依旧卖得不好也是困惑多数品牌的问题,其中的关键还在于服务。记者在多数超市以及一些日化店看到,脱毛膏被放置在货架上,且没有导购负责推广。行业内的人称这种为“自摸”,就是消费者在完全不了解各品牌的情况下,“凭感觉”随意购买。如果脱毛膏能像彩妆品牌一样,增加一些服务性的引导,比如试用、BA导购、会员制、促销推广等等,这样更能吸引新客户和培养忠诚消费者,同时也能扩大品牌的影响力。

    加大媒体投放,扩大品牌影响力 

  2005年,薇婷正式进入中国。之后便邀请了当红影星杨幂代言,薇婷的脱毛产品广告遍布大街小巷,将脱毛市场带入了明星代言和电视广告的时代,同时也引领了脱毛市场销售热潮。


  脱毛产品的普及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广大的脱毛品牌努力推进。相对于国外的脱毛市场来看,中国脱毛市场还有很大的销售空间。当前的脱毛市场有很明显的季节性,武汉屈臣氏的BA告诉记者,8月底他们就将大批的脱毛膏下架,货架上只保留比较畅销的三款产品。其实,脱毛并非夏季专属,其他季节很多场合也是需要的。如何转变消费者的观念,如何进一步普及脱毛知识,让脱毛市场摆脱仅靠夏季生存的现状?这都和营销策略息息相关,也是脱毛企业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推荐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