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收购代理商的形式布局鲁西南,完成今年4亿元的销售预期,上市公司深圳怡亚通“鲸吞”整个山东日化市场的计划快马加鞭,雄心不言而喻,深受同行关注。
推动这项计划朝着既定的目标迈进,离不开现任深圳怡亚通山东分公司总经理、原济南方圆洗化有限公司负责人姜若萌的孜孜以求。
就在去年,深圳怡亚通在山东实现3亿元的销售业绩,同时与被收购后的济南方圆团队走向深度融合,证明了姜若萌两年前“牵手”深圳怡亚通的决定非常正确。
从艰难创业到“割据一方”,姜若萌经历过包括是否与怡亚通合并在内的无数次抉择。有抉择就有取舍,有取舍就有得失、风险与痛苦。值得总结的是,姜若萌的每一次重要抉择,不仅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而且最终被证明是对的。
从副科长到送货工
——放弃安稳,巨大的落差和创业艰辛难挡前进的脚步
1979年9月,姜若萌以第二名的成绩在有2000多名考生参加的招工考试中脱颖而出,顺利进入当时被称为“香饽饽”的济南百货站,成为该站的开票员。3年后,“做事认真负责”的姜若萌被领导“点将”,从内勤工作转岗销售。尽管这只是一次简单的工作变动,却令她这辈子与日化事业结下了难解之缘。
1993年,“姓资姓社”的大讨论归于平静后,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开始新一轮涌动,“下海”成为当时最热门的词汇。此时,已在济南百货站任日化科副科长的姜若萌成为“下海”大军中的一员。
“谈待遇,也不算低。百货站是国企,工作稳定。不过,在国企没有大的发展,也不愿按部就班,渴望创新。那时国家鼓励发展民营经济。许多城市已有日化同行干个体户的先例。加上爸爸表态‘干不好,我养你’,所以就与同事合伙创办济南方圆洗化有限公司。”个性内敛的姜若萌,作出这个具有转折意义的决定,让周围的同事大呼意外。
从此,姜若萌走出办公室,骑上自行车,跟合伙人一起从百货站进货,加上2—4个百分点的毛利,再将货送往济南市区的中小杂货店。
新公司的第一笔生意来自永芳美容膏。那时百货站坐等客户上门,而方圆洗化送货上门。“人家叫你把货放在哪里,你就得放在哪里。心里有落差,但还是得做。”不仅如此,开拓客户、开票、跑银行等工作也落到姜若萌的肩上,经常每天工作十几小时。辛苦自不待言,姜若萌还不得不尽快转换角色。
功夫不负有心人。创业当年,月均业绩达到30万元。一年后,她的送货工具从自行车变成了3辆三轮车,销售业绩成倍增长。
舍弃利润 拥抱品牌
——杂牌的高毛利看得见,品牌的高毛利看不见
怡亚通山东分公司代理的联合利华、金佰利、强生等20多个知名品牌,都是收购济南方圆洗化公司时一并接收过来的。与十几年前相比,今天的品牌阵容在那时连想都不敢想。创业之初,济南方圆经营的都是诸如奥丽斯等国内销量不大的中低端品牌,但毛利较高,超过10%。不过,在后来的经营中,有几件事深深刺痛了姜若萌,使她下定决心做品牌。
创业不久,社会对私企既不理解也不支持,有人明确告知上游客户,跟类似方圆这样的个体户合作要冒风险,意在打压姜若萌和她的合伙人。由于实力不济,面对“威逼”,姜若萌无力还手。她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以诚信经营让每一个合作客户满意。
除了向中小店供货,姜若萌还尝试经营商场专柜。其中也经历过波折。有一次,济南一家商场新开张,姜若萌四处托人,找到商场经理,谈产品进店事宜,终于获准开柜销售,前提是“柜台自理”。 由于当时制作专柜的费用较高,方圆公司无力承担。于是姜若萌请求厂家负责制作专柜,品牌方满口应承。没想到开业当天,整个商场就缺姜若萌承诺的专柜。这下,恼怒的商场经理指着姜若萌的鼻子开骂。面对如此难堪的情形,姜若萌将所有委屈悉数吞下。她将这一切归因于自己代理的品牌不够强大。也正是这件事,激发了她与知名品牌合作的欲望。
此后,在姜若萌的坚持下,白猫洗洁精、枪手杀虫剂、冷酸灵牙膏、南京金芭蕾膏霜等国产知名品牌悉数进入方圆公司。1998年后,强生、高露洁、联合利华等一批外资知名品牌与方圆公司合作。
很多人说与外资品牌合作利润低。姜若萌不认可这种看法。在她看来,国产品牌的高毛利看得见,而外资品牌的高毛利看不见。例如强生品牌进入方圆公司后,将现代营销带入方圆,教会了自己用数据分析市场、与卖场谈判、品牌运作技巧、陈列分销、员工性格测试及销售管理等以前闻所未闻的知识,另外自己还学会了如何评估市场和总结市场,以及如何修改市场方案。这些相对规范和完整的操作系统使得方圆公司从封闭走向开放,建立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这些收获对方圆公司而言就是看不见的“高毛利”。到2006年,联合利华、强生等外资品牌在方圆公司销售量中占比超过60%。
跨国品牌的加盟让方圆公司有了较大的市场反响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那就是代理商依赖厂家做市场,对卖场没有话语权,缺乏对市场的整体管控能力。从2001年开始,姜若萌力主转变,通过每周例会将业务员培训成懂产品、会销售、了解财务、会管控、能谈判、会服务的专业人员,在每个商超系统安排专人负责对接,定期检查,奖优惩劣。方圆公司的业务能力和服务能力大大提升,在终端渠道的权威大增。“现在我们能做的,品牌不一定能做。因为我们更懂市场。”姜若萌十分自信地说。
割爱方圆 “牵手”怡亚通
——不让方圆消失,业务整合是以另一种方式更好地存在
2011年6月,山东日化行业同行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上:深圳怡亚通以业务整合的方式将济南方圆纳入旗下。以物流见长的上市公司深圳怡亚通,在此前的一年多时间里,双方有过从借资到单品牌共营的合作谈判,彼此已建立了解和信任。
怡亚通曾多次向济南方圆抛出合作的“橄榄枝”。不过,是否与怡亚通签订整合协议,是姜若萌和她的合伙人从事日化工作30年来面临的最艰难的决择。如果签约,就意味着经营了18年的方圆公司消失,就像自己养的孩子突然没了,从情感上难以割舍。而且跟随自己多年的几十名员工怎么办?但签约后资金和供应链服务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方圆公司尽管做到年销售1亿元,但合作品牌对回款要求较高,公司资金周转捉襟见肘,十分困难。由于固定资产少,方圆公司难贷款。而民间借贷利息太高,即便是一笔300万元的借款,可能用不了一个月就被“吃进”。退一步来说,即使有一定数额的贷款,相对于企业发展速度也是杯水车薪。
资金紧张只是一个方面。由于子女不愿到方圆工作,姜若萌与合伙人还面临无人“接班”的难题。
多重因素交织,姜若萌进退两难。就在2011年3月的某一天,想到要为跟随自己多年的几十名员工找到一个好的归宿,方圆也得以以另一种形式更好地存在,于是姜若萌毅然决定接受“招安”。她当即便与怡亚通相关人员通话告知结果,并飞往深圳与怡亚通签约合作意向书。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方圆公司的73位员工少有“领情”者。其中一部分人对方圆的改变不满,担心日后被怡亚通当外人看待。同时,多数品牌商观望情绪浓厚,不知方圆被整合后何去何从。
面对两个公司融合的多方压力,姜若萌以身作则,全身心投入工作,带领员工尊重和执行怡亚通公司的管理制度。他们通过企业文化培训、团队活动等加速新团队融入。原有团队的思维方式、运作模式与怡亚通不同,姜若萌主张先让平台运转起来,再处理细节。姜若萌要求自己“快速转型,学习和适应,配合落地”。对团队而言,姜若萌极力保持完整性,做好思想工作,消除疑虑,避免主力人员流失,处理好劳务关系,明确个人绩效考核和薪资待遇,配合上下游客户交接,保障怡亚通接手后的正常运营。
就这样,员工从不满到可以理解,客户从观望到愿意配合。2013年初,被收购两年之后,公司销售增长2亿元,销售额达到3亿元,原有品牌增长50%以上,并在淄博、泰安、聊城等地新成立了4家分公司。这一次,“外弱内刚”的姜若萌不仅促成了一桩成功的“整合”案例,完成了方圆公司的延续,还收获了一个“大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