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03-17
  • 阅读量:844
  • 来源|化妆品报
  • 作者|黄雨珊

巨星陨落、大牌匿迹,不仅是娱乐圈的游戏常态,同时也是本土日化圈的商业常态。2010年以前无疑是丁家宜最为辉煌的时期,作为国内为数不多崛起于商超渠道的品牌,旗下防晒乳业务板块在高峰时期甚至占据国内防晒乳液20%市场份额。

“在中国护肤市场,丁家宜防晒用品的市场占有率排第一”,这是2010年丁家宜品牌原母公司珈侬生化有限公司的对外说辞。此外,珈侬生化援引尼尔森调查数据称,在大陆市场上,每卖出六瓶防晒乳液其中就有一瓶是丁家宜。

豪言未散,壮心已朽。在丁家宜被科蒂收购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原有高管几乎全部流失,核心团队纷纷请辞。有丁家宜经销商向《化妆品报》记者透露,2012年丁家宜整体业绩下降近50%。曾经的明星品牌为何走向分崩离析?


“防晒一姐”匆匆迟暮

3年前投入法国香水巨头科蒂怀抱的丁家宜,现在似乎已成为新东家的“拖油瓶”。

本报记者走访了华南、华中地区多家商超和化妆品专营店发现,少有销售丁家宜产品。即使有,也是品类稀少、陈列位置相对较差。

2013年下半年丁家宜的产品已经全部撤出我们卖场,主要是因为销售严重下滑”,武汉一大卖场工作人员向本报记者表示。

据了解,科蒂接手丁家宜后,运作手法较之原来有很大的变动。“首先,和收购之前相比,丁家宜的人员配备上明显减少,但给予代理商的利润点并未有所放宽。就导购而言,原来厂家会按照不同超市的客流量配备1—3名导购来配合代理商的销售工作。但从2012年年初开始,丁家宜在市场上各网点的导购人员和业务人员减少了一半,有些网点甚至撤消了导购,使产品基本处于自然销售状态。为了不影响销量,代理商也会根据部分卖场的具体情况做一些补救。”南宁市万益百货销售有限公司销售总监梁彩梅表示。

与此同时,面对“嫁入”科蒂后丁家宜种种政策的摇摆不定,部分超市选择了与合作多年的丁家宜分道扬镳。广西联华超市股份有限公司日化部采购经理吴祎对本报记者感叹:“被收购后的丁家宜利润太低,加之商超费用的不断攀升,利润点就更低了。同时,丁家宜在庄文阳时代的各种代理商政策都大大改变了。”

梁彩梅认为:“科蒂收购丁家宜后,除了终端人员管理方面的变动,营销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据她了解,2012年初,科蒂基本取消了丁家宜在终端卖场的落地传播,比如卖场的电视广告屏、DM单等,而改投少量的电视媒体广告。梁彩梅认为,对于品牌来说,适当的大众媒体广告是有必要的,但面对终端卖场日益激烈的竞争态势,一线拦截消费者更为重要,而科蒂收购丁家宜后似乎并未重视这一点。 同时她也表示,下架之后仓库里还积压着十几万元丁家宜的产品,“相信全国其他地区也有类似情况出现。但是压货如何处理,厂家也没有给个明确的说法。”

记者就此问题致电丁家宜生活(苏州工业园)有限公司,但截至发稿,电话始终无人接听。

国际化是个坑?

小护士、丝宝日化、大宝、丁家宜等大多国产日化品牌的愿望是被外资收购后能做强品牌,而现实却是遭遇了被“雪藏”的尴尬。但如果仅认为收购是压垮丁家宜的罪魁祸首,却难免有些偏颇。

据温州旺盛百货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张建平介绍,早期丁家宜防晒霜征战市场取得佳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丁家宜在战略上高度重视防晒品类的发展,战术上注重研究分析;其次,强调防晒营销手段差异化,清晰市场定位,让其充分发挥自身的分销网络优势,同时启动强有力的终端管理,准确地抓住消费者诉求;再次,早期丁家宜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深度分销工作,建立了健全的仓储及物流服务体系,并能对市场变化作出及时反应。

但令人遗憾的是,丁家宜在企业迅速扩张的同时忽略了企业内功修炼。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丁家宜在被收购之前,政策的不稳定已导致终端动销疲软;品牌本身的产品结构也缺乏一定的互补性,导致出现销售断层。此外,他还指出,丁家宜的产品多处于低价位,缺乏其他不同价位的产品填补其市场空缺,导致了丁家宜的品牌附加值不高,也不利于长远发展。

人才流失、政策摇摆、销售业绩下滑,种种商业溃败让这个曾经辉煌的品牌终究熬不过市场的“风吹雨打”,逐渐衰败隐没。

张建平表示,丁家宜如果想重新站起来,首先要充分协调好各方的利益,满足客户的真实需求,踏实做市场,才可能再次回归主场作战。

推荐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