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05-31
  • 阅读量:844
  • 来源|化妆品财经在线
  • 作者|周尧

化妆品市场份额越做越大,尴尬的是,消费者患“化妆品病”人次也逐年增多。在广东省皮肤病医院,“化妆品病”一年可占到1.04%,其中14.5%的化妆品病患者系因使用面膜导致,甚至还有人被检出荧光脸。

 
化妆品市场份额越做越大,尴尬的是,消费者患“化妆品病”人次也逐年增多。在广东省皮肤病医院,“化妆品病”一年可占到1.04%,其中14.5%的化妆品病患者系因使用面膜导致,甚至还有人被检出荧光脸。
 
CBO网讯(记者 周尧)据悉,昨日是第十届“全国护肤日”,作为化妆品不良反应法定监测机构,化妆品生产大省广东省的皮肤病医院发布了《2015年度化妆品皮肤病临床监测报告》(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15年1月1日-12月31日广东省皮肤病医院共确诊化妆品皮肤病416例,占门诊患者的1.04%,化妆品皮肤病的发病率处于明显上升的态势。



面膜、祛痘、保湿类产品   最易诱发化妆品皮肤病 


分析患病人群发现,广东化妆品皮肤病发病以女性为主,20-29岁年龄段最高发,其次为30-39岁年龄段。报告称这可能与此类人群使用护肤品较多,且偏爱通过网络、代购途径来购买化妆品有关。

“报告数据可能只占真正发病数的1/3。”华南地区知名皮肤病专家、广东省皮肤病医院院长杨斌指出,“我国大部分消费者缺乏科学护肤理念,在使用化妆品前没有详细阅读产品说明书或没有作相应的皮肤敏感试验,甚至偏信所谓‘民间秘方’等配方自制化妆品。当出现化妆品皮肤病后,因延误就诊和处理不当,致皮肤屏障功能修复不及时,造成病情反复甚至加重。”

究竟哪些化妆品容易引起化妆品皮肤病?

经对产品成分分析发现,祛痘类、保湿类及面膜诱发化妆品皮肤病的比例明显突出。报告指出,广东女性化妆品皮肤病发病率与全国平均水平差不多。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广东地区的炎热气候特点,消费者使用祛痘类化妆品的比例较高,这类产品多数含有消毒、杀菌及水杨酸等角质剥脱剂,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及致敏性。另一方面,很多功效型如保湿化妆品,添加的违禁成分较多,患者大量且频繁使用,造成化妆品不良反应增多。



“最大问题是面膜,尤其是号称‘美白’的面膜。”杨斌直言。她指出:面膜被奉为“补水神器”,不少女性甚至一天一贴,而面膜生产的门槛低,各种成分不明的营养水、化妆水泡膜,尤其是网购、代购的产品,原料劣质,生产质控几乎等于零。据医学临床经验, 3-5天用一片面膜为最佳,消费者不要贪求补水,每次敷时不要超过30分钟,之后要马上擦保湿润肤霜。

14.5%患者检出荧光脸  “化妆品病”近六成是接触性皮炎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检测中对186例患者进行了皮肤Wood灯检测荧光增白剂。结果显示,荧光增白剂检出率为14.5%。

“检查时让女性的脸在紫外线伍德灯下照一照,可以看见脸上有一片片的光粉。”杨斌指出,“这种情况在使用过美白化妆品的女性中最为常见,因为荧光增白剂是一种荧光染料,也是一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其特性就是能产生蓝色荧光,可使肉眼看到的物质很白。”

表面上看,消费者在敷完美白面膜后脸变得水嫩、白皙、光滑,可是一旦停用便马上打回原形。杨斌解释称:一般来说,如完全符合国家关于化妆品规定的美白面膜,至少要连续使用一段时间才能见效,用上一两片就发现皮肤明显变白的,有可能添加了荧光增白剂或激素类物质。

同时杨斌也指出,在日化品中是允许使用荧光增白剂的,不过有浓度、用量等严格规定。目前,化妆品中添加荧光增白剂对人体长期危害的相关系统研究尚未明确。不过,荧光增白剂可进入表皮的角质层,角质层生长期约为28天,理论上停用一个月可排掉荧光增白剂,也可使用果酸或物理微剥脱加速排出。

此外,报告分析显示,“化妆品病”接触性皮炎病例最多,共240例,占57.7%。排第二的“化妆品病”是化妆品不耐受综合征,共报告51例,占总数的12.3%。化妆品激素依赖性皮炎排第三,共报告49例,占总数的11.8%。

报告指出,接触性皮炎多在面部、颈部,是因接触化妆品而引起的变应性或刺激性,后者多由除臭、祛斑、脱毛类等特殊用途化妆品引起。使用化妆品清洁不够、过度清洁、不当使用护肤品,均可引起皮肤感染,破损皮肤屏障,损伤皮肤,易导致这类皮肤病症。美容院或个人自制面膜,使用比如牛奶、蜂蜜、黄瓜、柠檬、芦荟等,专家并不建议。尤其是柠檬,被认为富含维生素C,有美白功效,但其弱酸带走皮肤油、水,引起皮肤发干、过敏,也极易导致接触性皮炎。

 

推荐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