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掌门的上任,屈臣氏中国大陆业务的调整动作备受关注。据业内知情人士预估,在更强势的三个维度的考核机制下,50%的国货化妆品牌将遭“驱逐”,护肤品牌更为惨烈。
CBO首席记者 周尧
4月1日起,屈臣氏中国大陆业务即将从“罗敬仁时代”正式步入高宏达主政时期。由首席运营总监到新任CEO身份的转变,高宏达轻车熟路地指出了改革的方向:中国本土化妆品品牌将成为商品洗牌运作的“第一刀”。这对于那些亏钱也在硬扛,要在屈臣氏打名气的品牌来说,形势非常不妙。
>>> 过半国货化妆品将被下架 年销1.5亿成“分水岭”
屈臣氏新任运营总监还未正式挂帅,但“未来屈臣氏会终止与多个国产品牌合作”的消息便在坊间传开。有知情人士透露,屈臣氏将出台一个“品牌需达到月销1200万元”的标准,凡是低于这一数据的品牌都可能面临淘汰。
事实上,类似的考核条款早在去年便开始实施了,不少国货品牌也因“严重亏损,无法支撑”退出了屈臣氏。某品牌湖北、河南屈臣氏渠道代理商告诉《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该品牌去年10月便已经撤出了屈臣氏渠道,原因是屈臣氏对品牌进店业绩要求增长致他们不堪重负。
“去年开始,屈臣氏对品牌单店月销售有了新要求。单店单品牌零售业绩来看,A类店铺要求达到1.5万元,B类店铺要求1.2万元,C类店铺的底线为8000元。无论完成与否,屈臣氏依然会按照标准线的档位收取扣点。”该代理商告诉记者。
此前,为了打响知名度、拉近年轻消费者,一些国货品牌挤破脑袋也要上货屈臣氏,即便亏本也要硬扛。但目前来看,一厢情愿的亏本已行不通了。这一次,屈臣氏铁了心开展的自我调整,与自身的生存模式有直接关系。
根据屈臣氏2016年财报,其可比店铺业绩下滑了10.1%,下滑幅度是2015年的2倍。显然,升级品牌结构,保持店铺对年轻消费者的吸引力成了屈臣氏的当务之急。在过去几年,屈臣氏在产品引进上的问题是如今困境的伏笔。据记者统计,2015年屈臣氏国货品牌(护肤、彩妆品类)数为21个,2016年这一品牌数就超过了30个,增速明显。
形势陡转。3月,屈臣氏开始“加码”新的品牌策略,国货护肤品牌成为重点调整对象。
“单店单品牌必须要求达到8000元/月的销量,这对于不少国货来说有难度。”进入屈臣氏多年的某国货品牌高管向《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透露,屈臣氏调整的目的是将现有75%的国产护肤品下架。“以前的国产护肤品在一家店中的平均排面是24米,现在要压缩到4米。”该高管表示,未来在屈臣氏3000多家连锁系统中,年销售1.5亿元将成为品牌的分水岭。
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屈臣氏在这场改革中,对产品质量和服务方面尚未有额外要求,只是销售数据将成为唯一硬指标。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武汉等城市的门店将最先开始调整。
伴随着新政策的落实,国货化妆品在屈臣氏将历经一轮残酷的洗牌。有行业专家向《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分析,目前进入屈臣氏的国货品牌中,至少有一半会被砍掉。“在实施屈臣氏新标准后,部分国货品牌渠道收入将直接锐减1.5亿元。”这对于国货品牌来说是不小的损失。
>>> 重回时尚药妆店定位 “砍”国货背后还有哪些预警?
一直以来,自有品牌产品过多、BA功利缠人、国货化妆品鱼龙混杂是业内人眼中屈臣氏的三大“毒瘤”。但从变革动作来看,国货化妆品成为屈臣氏最先“痛下杀手”的部分。
近日,屈臣氏在其财报中公布2017年总体战略,表示营运上将会继续专注推广自有品牌产品,加强客户管理以及开发大数据和电子商务的实力。也就是说,屈臣氏暂时不会放弃自有品牌这一块“大蛋糕”。“自有品牌是屈臣氏稳定的核心利润来源。即便同店可比销售下滑10.1%,屈臣氏系统的综合利润仍可以维持在22%。”上述行业专家直言。以屈臣氏在上海的正大广场店第八代店铺为例,《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调查获悉,目前新店内仍保留原有热门自有品牌my party gal、letsaqua、Makeup Miracle以及collagen骨胶原等系列。
除了不放弃自有品牌,屈臣氏的去BA化在部分业内人士眼中很难落地。按照区域划分,消费者对BA的吐槽大都也集中在一、二线城市,而广袤的三、四线城市中,消费者仍需培育,需要专业BA的引导。“这些市场如果没有品牌BA,屈臣氏业绩必将大幅下滑。”上文代理商直言。不仅如此,和所有的化妆品店一样,屈臣氏也需要借助人的力量推进服务和销售连带率。
有品牌商发文称,“罗敬仁的离职意味着屈臣氏新纪元的开始。屈臣氏将重新回归时尚、引领潮流的药妆店定位。屈臣氏已从全球代理了很多原装进口品牌,那将是屈臣氏护肤品的主流方向。”这一点从屈臣氏在其第八代店铺也可看出端倪。据了解,屈臣氏最新引入了MEMEBOX自主研发的潮装品牌I’M MEME、韩国专业线彩妆品牌LUNA、the SEAM、DR.WU等进口品牌。
屈臣氏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与其面对的同质化竞争直接相关。《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从不少屈臣氏供货商处了解到,屈臣氏目前存在非常严峻的吸客难问题。由于产品结构与娇兰佳人、唐三彩等全国性连锁高度重合,调整国货、引进进口品牌成为屈臣氏的选择。“我们作为服务商,也将顺应这一趋势,未来将主要合作日韩进口品牌。”一位代理商表示自己也将顺势而为。
实际上,不仅仅是屈臣氏,国货在专营店渠道也面临类似的考验。记者走访市场发现,众多CS渠道门店也开始引入进口品做店铺调整。
“国产品牌如果没有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算短期销售再大,也难以应对渠道的边缘化危机。这一风险不仅仅存在于屈臣氏,还将蔓延至电商甚至强势的CS渠道。”上文品牌商表示,国货化妆品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生存危机。
屈臣氏国货化妆品汇总:
高夫、宝宝金水、京润珍珠、娇妍、蔻斯汀、相宜本草、10度、卡姿兰、韩束、美丽加芬、采幽、韩后、兰瑟、花印、一叶子、猫语玫瑰、锐度、一花一木、滋源、吾尊、法兰琳卡、比度克、御泥坊、春纪、美即、美津植秀、自然堂、百雀羚三生花、里美
(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根据市场调查的不完全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