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06-09
  • 阅读量:970
  • 来源|化妆品财经在线
  • 作者|

6月8日下午,由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政府主办的“打响东方美谷品牌——东方美谷再出发战略研讨会”在上海市奉贤区会议中心举行,化妆品报社社长·总编辑杜宏俊作为6人战略顾问团成员之一,对东方美谷的进一步升级发展给出意见和建议。以下为发言内容:

 

  化妆品报社社长·总编辑 杜宏俊

尊敬的庄木弟书记、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在春深初夏的时节,很高兴参加奉贤区委区政府“东方美谷再出发战略研讨会”。大家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东方美谷新时代的唯美路线图,共同描绘东方美谷更加崭新的未来。相信研讨会成果不仅会惠及东方美谷所有企业,也一定会对中国化妆品产业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有人曾经这样说,能看见多远的过去,就能预见多远的未来。再出发时,回首走过来的路,回望一路征程的一路风雨,有利于我们厘清思路,坚定前行的信心和力量。

如果要为中国化妆品产业发展历程书写“编年史”,从1980年代开始,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中国化妆品产业真正的兴起、发展和竞争,正是从这个时候拉开大幕。彼时,国门洞开,市场初兴,乡镇企业崛起,合资盛行。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犹如“冬天里的一把火”,将市场初兴时的星星之火,燃烧成漫天烽火。改革开放,使中国化妆品产业从70年代50多家企业一二个亿的产销规模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1991年12月6日,化妆品报在显著位置刊发的主题报道中,不无赞赏地报道了中国化妆品改革开放最初10年的巨大进步,文章的标题是《站在35亿的台阶上》。

10年以后,1999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前,拥有全球性影响力的24个化妆品国际品牌中,随同它们的跨国企业,有22个次第进入中国。中国成为了欧美日韩逐鹿中原的角斗场。除上海家化等少数几家本土企业外,全中国一二线城市的所有百货商场都被其垄断。中国本土数千家企业的产品只能在流通渠道流通。中国70%以上的市场份额为跨国企业和合资企业所占有。

1999年4月30日,化妆品报根据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报道说,1998年化妆品产业销售额为275亿元,其中广州宝洁占总销售额的23%,上海家化占2.25%。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本土企业绝大多数都在百千万和一个亿左右的量级水平徘徊。跨国企业在中国竞争,中国本土企业却上不了台面。即使那些以死相拼的企业,眼看冲上高地,最终也难逃落荒而逃的命运。

希望出现在新的世纪。2000年以后,化妆品专卖店,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城市和农村迅速崛起,对于这种开扇窗户就可以卖货的店铺,外资企业根本就不放在眼里,他们的产品除个别以外,一概拒绝在专卖店贩卖。

山姆大叔的傲慢与偏见,给中国本土中小企业和品牌产品让开了足以令人血脉喷张的市场机会,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遍布全国城市和乡村的十数万家专营店,将中国本土企业推高到数百上千亿的市场规模。专营店渠道与本土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系,伽蓝集团董事长郑春影曾经很深情评价说,“化妆品店渠道是中国本土品牌的孵化器和现金流,中国本土品牌几乎都是依赖这块土壤诞生和成长起来的”。

这种巨大的市场突破,不仅壮大了本土企业的市场规模,而且使中国的市场竞争不再只是欧美日韩的欢乐场。

中国化妆品工商企业共同演绎的这段以渠道为依托,以营销见长,也很波澜壮阔的历史,得到人们普遍的肯定。

一时间,许多人在憧憬如何赶英超美收复大好河山。可是,市场的风向突然变了,消费升级了。2018年4月22日化妆品报发表了一篇评论员文章,标题是“消费升级之后,本土品牌崛起的期限又延后了”。

文章说,连许多大学生,甚至穿着校服的中学生,讨论的化妆品品牌都从平价品牌变成了高端产品,本土化妆品在中低端市场多年来奋战和积累带来的优势,似乎突然变得一点都不重要。以前的领头羊,开始面临各种发展中的问题,以前动辄百分之几十的增长,突然都慢了下来。

这两年,中国化妆品本土企业和中国化妆品专卖店,双双不同程度地陷入困境。各种矛盾交织,各种困难纠缠。尽管与过去比,我们现在碰到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但,寻找突破口,寻找突围方向,成为这个产业最急切的呼声。

尊敬的庄木弟书记,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在这种情形下,东方美谷再出发战略研讨会,尤为重要。

探讨东方美谷唯美路线图,是庄书记交代的工作任务,是我们参加今天会议的义务和责任。下面,我代表化妆品报社表达我们的心情和意见。

第一、拿出大气魄、大担当,将东方美谷打造成中国化妆品产业的科技王国,争做可以比肩法国、德国、美国、日本,全球化妆品产业的科研高地。

2018年5月16号,唯美之路国际化妆品合作高峰论坛·东京峰会,所有参会代表在东京参观日本花王公司。参观结束后,坐在诺大的接待大厅,我问欧诗漫化妆品公司总经理沈伟良,“你认为我们(跟这样一些跨国企业)的差距是什么?”沈伟良很认真地回答说:“品质。还是品质。”

过去的多少年,我们依赖市场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空隙,我们依赖惊天地泣鬼神的营销方法,利用铺天盖地一往无前的专卖店渠道,与人斗、与天斗、与地斗,视商场如战场,冲上市场竞争的高地。这的确是一个可以载入史册的伟大胜利,但是,由于我们起步晚,时间短,底子薄,中国化妆品产业的短板依然突出,技不如人,核心技术的持续创新能力不足,特别是缺乏对科学技术的敬畏和尊重。底气不足,困惑就总是如影随形,焦虑就不能避免。

2012年,以“科学技术与化妆品”为主题的化妆品报年会上,我们通过专题纪录片、通过大会主题报告,向大家强调说“未来10年,主宰民族化妆品前途命运的正是其自身产品的科技含金量,以及研发能力的强弱和研发水平的高下。”

前几天在日本,日中化妆品国际交流协会的杨建中博士跟我说,日本一家企业,用7年的时间,从5000多种原料中,研发出了一款抗衰老产品,然后又用8年的时间做各种产品安全试验。杨博士说,这个产品短时间或许无人超越。

比如,日本资生堂在全球5个国家建立了9个研发基地,其中日本侧重护肤品研究、纽约侧重彩妆研究、巴黎侧重芳香型化妆品研究。

资生堂这样做的原因在于,巴黎聚集了全世界最懂香氛的科学家,并形成了最完善的香氛产业链;纽约聚集了全球最时尚的潮流客;而日本,拥有大量懂东方人皮肤的科研人才。

既然核心科技我们买不到要不来,那我们就从头再来。中国人讲究“择邻而居”,我们这里现在虽然有自然堂百雀羚上海家化上美这么多优秀的工业企业。但是我想短时间内,恐怕我们还培养不出来可以和巴黎的香氛大师、纽约的潮流客和日本的配方师相匹敌的本土科技人才和完善的产业链。

东方美谷能不能也搭建一个平台,或者成立一个什么组织,用来支持那些优秀的,有理想和抱负的中国企业,从研发的角度,走进巴黎、走进纽约、走进东京;或者,把欧美日韩那些私人科技公司和那些在国家级实验室工作的科学研究专家有组织有计划地集中到东方美谷来,让我们的企业和这些顶级的实验室和科研工作者比邻而居。为企业构建一个科学创新的环境,让大家得以在浓厚的科技气息的地方成长、发展和壮大。

从2015年开始,化妆品报社应约连续三年参加的法国化妆品谷在巴黎的360展会,规模並不大。主题却是“创新与解决方案”。目标极其明确。除企业参加外,法国很多国家级别的科学研究实验室都有参加。我们东方美谷能不能也像法国化妆品谷那样,把关注的重点从生产基地逐步转移到生产基地和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科学研究中心上来。

我在想有没有这种可能,以东方美谷牵头,联合各方力量在上海共同举办,全球化妆品科技创新成果交易会。争取把东方美谷打造成全球科技信息交流的平台,全球科技成果交易的平台,全球科技人才聚集的用武之地,知识产权、科技创新得到完全尊重和法律保障的地方。

第二、引领文化自信,打造东方美谷的上海气象。

先讲一个故事,我们有一些主打中草药配方的产品。中草药在中国有上千年的历史,形成了成千上万个配方,这个方向是对的。一时间,也卖得风生水起。引起在华不少跨国企业的关注。于是有跨国公司下令自己的科研实验室,对产品进行科学分析,要求回答第一,是不是中药秘方。第二,有没有效果。第三,为什么卖得那么好。

据说,检验的结果真的很令人崩溃。实验室的回答是,产品中看不出来中草药配方,也不具备特别效果。卖得好是因为名人做的广告。

于是,不只一家跨国公司马上推出主打相同概念的产品,准备进行市场绞杀。

结果,未等到这一场好戏开始,有些产品迅速被市场淘汰。我认为这是典型的文化不自信在品牌构建上的表现,如果真的是中药秘方呢,命运会不会完全不同?

这个现象在中医中药也严重的存在,据核心期刊《中草药》于2016年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目前日本汉方药占据了全世界90%的中药市场份额。日本民众也非常认可汉方药,近80%的日本人认为,汉方医药治疗慢性病十分有效,60%的日本人认为汉方药能促进健康。89%的日本医生会开汉方药处方,处方用汉方药,以15%的速度增长。中药强调“道地药材”,于是日本的一家公司就在中国先后建立了70多个药材种植基地。中国生产的药材原料大量的出口到日本,日本进行科技加工再把成药卖到全世界。

2011年,化妆品报年会,专门以“品牌文化,看不见的竞争力”作为会议主题,尖锐地指出,“没有文化底蕴的品牌,无论包装多么的华丽,无论贩卖声多么响亮,也永远逃脱不出低价格的窠臼,永远不能成为具有高附加值的凤凰。”

第三、在奖励企业GDP的同时,也要奖励蕴藏在企业及其产品中的工匠精神。在东方美谷的产品上,锻打上海制造。

工匠精神既是一种做事的方法,也是一种做事的态度。技术进步引发的竞争和消费者对更优质产品的需求,将推动更多的企业必须依靠更具工匠精神的产品,才能生存,才能发展。

坚定、踏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将代表着未来一个时代的气质。

鼓励和褒奖工匠精神,创造和打磨上海气质的优秀产品。上海有这个传统,东方美谷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第四、中国的国际化的品牌、中国的化妆品跨国公司应该来自上海,来自东方美谷。

人们把巴黎、纽约、东京、上海称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四大时尚之都。我也知道,与欧美日韩比较,我们起步的时间较晚;我也知道,如果说家电手机是科技型的产品,那么化妆品更多是精神寄托和情感诉求的尤物。她需要科技和基础科技的建构,更需要文化的积累和沉淀,这些都需要时间和发展的持续,需要岁月的打磨。

但是,这些都不应该成为我们打造国际品牌的思想障碍。我的问题是:巴黎有欧莱雅,纽约有雅诗兰黛,东京有资生堂。上海有什么?

这么多年,我们每年都要拍一部关乎化妆品产业生存和发展的纪录片。不仅走进了许多欧美日韩国际性的大公司。也采访了欧美日韩等不少的中小企业。

其实,这些国家成百上千家企业也不都是欧莱雅。即便是初创时的那个欧莱雅也不是现在的这个欧莱雅。与欧美日韩大多数中小企业比较,我们东方美谷的很多企业,自然堂、百雀羚、上海家化和上美等公司的产品,颜值和内涵一点都不逊色,其在中国的市场规模,即便放到世界范围内进行比较,也是一份了不起的奇迹。

但是,欧美日韩很多中小企业的产品动不动都在全球几十个国家有销售,动不动都是一个国际性的品牌。

我觉得问题不在产品本身,而在于我们的胆量和气魄,需要寻找一个突破口。

如果,我们能够以东方美谷的名义,把大家组织起来,或者参加境外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展会;或者去国外我们自己召开东方美谷产品展,我们有办展经验的人,也有做市场调查办活动的队伍,哪怕一年一个国家,哪怕开始时规模小一点,久久为功,即使短时间内不能让自然堂、百雀羚、家化、上美成为可以和欧莱雅和资生堂等国际大鳄相媲美的大品牌,也一定会让他们成为全球喜欢的上海产品。

只要区委区政府组织,只要庄书记挂帅,政企携手,这个目标就一定有办法实现。

化妆品报是中国化妆品产业的专业报纸,专业报也是党报。听党的话,是化妆品报必须遵循的政治纪律和原则。我们一定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充分调动媒体资源,认真落实和宣传东方美谷,极尽全力推动东方美谷的健康持续发展。

这是我在2014年马年写的一首诗。今天参加这个座谈会,作为一个媒体,能够在第一时间参与上海四大品牌建设的时代潮流中来,实在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我想为今天的研讨会把这个心情,这份期待留下。

西江月·逐鹿

几多风刀霜剑,挥鞭蹄疾泥溅。金戈铁马天地间,一路逐鹿中原。遥望关山万重,谋策气定神闲。马嘶人吼震苍天,收拾金瓯一片。

(注:“收拾金瓯一片”一句,借自毛主席诗1929年,清平乐·蒋桂重开战。)


谢谢吴局长的热情邀请,谢谢顾副区长,谢谢郑春影董事长的盛情接待。

谢谢大家!
 杜宏俊 
6月8日于奉贤东方美谷



推荐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