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07-25
  • 阅读量:963
  • 来源|化妆品财经在线
  • 作者|

“问题疫苗事件”持续发酵,恐慌、愤怒情绪不断蔓延。虽然得到了国家领导层的亲自批复,相关责任人很快被批捕,但国产疫苗被贴上了“不靠谱”的标签已经在所难免,更加让人担心的是,这会不会诱发新一轮对“国货”的整体不信任。

CBO首席记者周尧


最近因为无效疫苗事件,记者的朋友圈被持续刷屏,家有儿女的家长们纷纷表达了愤怒之情。事情始末并不复杂—— 7月11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对长春长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飞行检查;7月15日,国家药监局发表公告称,长春长生在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生产过程中存在记录造假。公告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疫苗之王》一文在互联网上疯传,引发轩然大波。

而让记者意想不到的是,“疫苗事件”所引发的信任危机居然蔓延到了化妆品产业,一些化妆品店主甚至感慨“进口化妆品将进一步升温了”,显然,他们心里都存在着某种担忧。

“疫苗事件”推波助澜,化妆品渠道商有点担忧

“受疫苗事件影响,未来化妆行业进口品将进一步升温。诚信,一直是悬在中国企业头顶的一把剑!道德沦丧,自取灭亡”,在疫苗事件爆发之后,四川金甲虫董事长刘船高率先在朋友圈直言。

“这种大环境下零售商对于国产品牌信心存疑,无关品质”,对于自己发的那条朋友圈,刘船高向《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如此解释。

而真正让人担心的,可能是来自消费者层面的心理变化。在广西惠之林化妆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蒙裕平看来,“疫苗事件可能会间接影响消费者购买化妆品的心理,导致不太相信国产商品。”

“疫苗事件”中,对儿童安全问题的底线是所有人关注的焦点。

江苏美丽春天天意美化妆品连锁总经理张勇接受《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采访表示,疫苗事件如果持续在消费者层面发酵,可能会导致“未来进口护肤会更有前景,特别是进口婴童的护肤会有很多的机会点。”张勇以自己举例,“以前我喝牛奶都是选择蒙牛(国产品牌)来喝,但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我把牛奶都换成了进口(品牌)。”

当然,也有多个业内人士认为,一个行业归一个行业,“疫苗事件”应该不会殃及池鱼,国货化妆品不会因此受到任何影响,希望业界人士不必“过度敏感”。

一位西北代理商就向《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表明,虽然他代理中外品牌,但从情感上,他非常支持和看好国货的未来。“国产化妆品,尤其排名靠前的知名国货品质一点不输于外资品牌,只是需要时间沉淀故事,作为中国企业家,应该多给国货加油打气。”

不仅仅是代理商,高端百货人士也表明了对国货未来的看好。去年化妆品业务实现70%高速增长的全国标杆百货——深圳市茂业百货华强北有限公司副店长董蕾告诉《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我觉得不会有什么‘信任危机’,反而觉得国民本土品牌化意识会慢慢回归,只是时间问题。”

在董蕾看来,现在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品牌自身所诠释的文化和内涵,品牌需要找准定位,如果只是一味强调产品功效,反而适得其反。她认为,未来国产品牌会两极分化得更为严重。只要走在前列的国产化妆品品牌不出现质量问题,在中国化妆品市场,国货的大旗仍然能够扎得很牢。

警钟长鸣!监管力度越来越强是看得见的趋势

疫苗事件除了引发一部分渠道商的担忧之外,一个更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国家对市场监督的力度,很可能会越来越大。

与“疫苗事件”中的药品飞行检查一样,近一年来化妆品的飞行检查频率几乎也已经是以周为周期在进行。《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查询广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发现,截至目前,今年化妆品监管处发出的飞行检查公告就多达84条,其中登“黑榜”企业数达到了52家。

在化妆品飞行检查中成产环节违规项更是“五花八门”,有很多违规项目还是并不常见的项目。

《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在化妆品飞行检查公告中截取了部分违规信息,诸如“企业原料制度的实施不能有效保证产品质量安全,抽查原料羟苯甲酯无档案,抽查苯氧乙醇无质量保证证明材料”、“原料库中原料A328L和A358F无检验合格标识”、“未有效落实原料管理制度,原料库中大部分原料标签不规范,只有物料名称,无批号、有效期等其他信息”、“未落实生产过程管理制度,半成品祛痘精华(批号DS028)无法提供生产记录,部分产品生产记录不完整,大量半成品存放于生产制作间及灌装间,外包间存放与生产无关的物品,废弃物未用固定容器收集”、“企业原料制度的实施不能有效保证产品质量安全,抽查原料樱花提取物无档案及质量证明材料,聚氨酯成膜剂等不合格原料未及时处理”等等,从这些问题可以看出,监管部门的目光已经不仅仅在商品流通领域,检查范围已经深入到生产的各个环节。

尽管违规企业多以知名度不高的生产企业和品牌为主,但在违规名单中,知名企业和品牌的身影也并不鲜见。比如,此前监管部门针对防晒产品的抽检中,除了少数几家企业,无数大牌中招,当然,这里面也并不缺乏外资品牌。

但是,纵观这几年,食药监局接手化妆品的监管之后,从查激素面膜开始,整体上对市场监管越来越严已经是一个看得见的趋势。

总编有话说:

所有被贪婪玩坏的市场,都有用诚意做大的机会

化妆品财经在线执行总编刘李军

疫苗事件能扯上化妆品,并且是把国产化妆品拿出来“吊打”,恐怕很多国产化妆品企业会觉得冤。

的确是冤,比窦娥还冤。

过去的5年,国内外的工厂、研究所和品牌商,我少说去过数百家。坦白说,很多国外的工厂和研究所,论现代化程度,论对质量的把控,真的不一定有国内的企业严格。我亲眼见过的国外工厂中,包括一部分顶级品牌的代工厂,生产条件和环境,并不惊艳。而国内企业,我见过的十万级净化车间,并不少。

但是,为什么一个疫苗事件,就能让国产化妆品跟着出来“背锅”呢?

一句老话“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一部分国产品牌曾经,的确是干了不少“缺德事”。就拿激素面膜来说,绝大多数全是国人自己干的,目前我还没见到多少进口面膜被检查出来有激素。又比如说,各种短期见效的神奇产品,尤其是在祛斑、祛痘等功效型领域,缺德事就更多了。所以,今天其实很多国产品牌,仍然在为过去的行为买单、还账。

另外,几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

在过去30年的这一场世纪长跑中,很多优质的国产品牌跑出来了,更多的同行则折戟沉沙。其中包括一部分“作奸犯科”的企业,他们虽然已经得到了市场的惩罚,但是作为头上顶着“国货”这样一个共同标签的群体,他们曾经犯下的错误,至今仍然要买单,只不过买单的人变成了全体“国货”。这里面,很多企业就很冤了,因为犯错的并不是他们。

此外,产业集约化程度太低。

化妆品是一个充分竞争,但是门槛不高的行业。厨房里能做出化妆品,十万级净化车间的GMP工厂,也是用来做化妆品的。这导致整个行业鱼龙混杂,出来几颗“老鼠屎”的概率就大。但是一旦出问题,无论这东西是哪个工厂生产的,很多消费者会不自觉的贴个标签——“国货”。

不过疫苗事件引起的这种舆论,对于化妆品产业来说也并不是没有积极意义的。

至少我认为,首先这件事再一次提醒所有的化妆品企业,要无比重视产品的质量。互联网时代,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一个品牌不管规模有多大,一次质量事件,轻则销量下滑,重则可以直接消失。

这种重视,不仅要体现在生产环节,在产品出厂之前,严格把关,还要体现在流通环节。因为,每个品牌都有几十上百个代理商,几千上万个网点,每个地方的仓储环境都是不同的,每个地区的气候环境也是有差异的,对于“压货”比较严重的企业来说,流通环节的安全,反而更加重要。

其次,要重视“国货”作为一个集体标签的声誉。因为某几家企业的不良行为,最终导致的可能是“国货”这一个群体生存环境的恶化。

最后,不要抱侥幸心理。

很多企业在利益的诱惑面前,守不住自己,干坏事的时候总是寄希望于不被查到。从现在的发展趋势来看,这种被查到的概率已经越来越大了。一方面,化妆品归口食药监管理之后,整体监管向药品靠齐是个看得见的趋势;另一方面,在国家产业升级的大的战略规划之下,淘汰落后产能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广州市某区副区长就公开说过,要关掉一万家散、乱、小的化妆品企业。这种时候,当然是谁触犯基本的游戏规则,让谁先出局。

当然,危和机总是并存的。我始终相信,所有被贪婪玩坏的市场,总有用诚意做大的机会。所有的化妆品企业,只要守法经营,用诚意提供好产品,市场是不会亏待他们的。 

推荐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