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06-18
  • 阅读量:945
  • 来源|化妆品财经在线
  • 作者|朱聪

“我是否拥有了过多的物品?”从极简主义、断舍离到消费降级,各路二手市场交易平台相继崛起,闲置交易市场俨然已经站在了风口之上。但水浑鱼杂,假劣藏身,化妆品也成二手平台上假货集中的品类。

如果你有留意的话,最近围绕明星沈梦辰和吴昕的热门话题,都指向了同一个名词——“二手闲置”。 

如今,一边疯买,一边转卖,俨然成为“剁手党”们自我拯救的新习惯,分享经济已经成了新常态。 

《2018年度中国二手电商发展报告》显示,从年龄来看,二手电商平台的使用人群主要集中于小于25岁人群,占比38.22%; 阿里的闲鱼渗透率最高,占比70.7%,其次是58的转转占比20.38%,超出爱回收和拍拍(注:二者已在今年6月6日合并)太多。 

甚至到今年一季度,闲鱼的优势也非常明显。

图0

C2C的“原罪”:假货与信任

作为全品类电商平台,闲鱼、转转主要走单一的C2C模式(类似早期的淘宝网),C2C模式有个“原罪“,即商品交易平台管理的难题。

因发布商品门槛极低,二手交易平台似乎成了欺诈者的“乐园”,生长出无数毒草。闲鱼、转转等二手平台,就因商品质量和类型等问题常被诟病。 

种草、购买再转卖,一系列消费流程走下来,不论是对于闲置变现的卖家,还是低价买优品的买家,看起来是个双赢的好事。尤其是女孩们必不可少的化妆品,更成为二手电商的热门品类,闲鱼甚至在首页为其开辟了专区。 

据《经济导报》报道,在专柜动辄就几千元一瓶的莱伯妮、法尔曼、CPB以及Lamer等顶级贵妇级别的化妆品在闲鱼出售时,不少竟然被标价百元内,真假显而易见。 

闲鱼也不乏“实诚人”,“东西不保真,这个价格买着玩玩”等明确说明自己“售假”的商品描述也不鲜见。 


编故事、造话术,卖家成了“好演员”

为了避开购物凭证这个重要的正品证明,不少售假二手卖家成了“好演员”,先包装自己再包装商品,也非常善于编故事,毕竟好故事能够引起读者共鸣,增加同理心,放松警惕。 

套路一:“安检扣押、“无人认领快递” (此处字体加粗,下同)

据媒体报道, 闲鱼上曾经出现了不少“无人认领快递”和“安检扣押货品”被公开低价出售,里面也不乏化妆品品类。经媒体曝光,闲鱼对此类物品进行了封禁。 


图 1
图2:“无人认领快递”的配货表


套路二:手作变大牌 

手作化妆品+难辨真假的“大牌外包装”,你动心了吗? 

图 3

套路三:从业人员转行 

“假代购”金盆洗手,比如怀孕、转行等故事也很容易使人放下戒备,就像街边永远最后三天大甩卖的皮革厂一样,这些人似乎有无尽的库存。 

此外,闲鱼还有不少“分手甩卖”、“女友化妆品”、“相亲对象礼物”和无数“物美价廉”化妆品小样出售。至于是真是假,要靠买家自己擦亮眼睛。不过,有业内人士表示,这些小样也是假货的重灾区。 

图4

同时,闲鱼也曾充斥着大量SK-II、香奈儿、奥尔滨、Dior这些名牌产品空瓶子。此前,有人就买了这些正品空瓶,灌入假货,再充当正品高价卖出。目前,“空瓶”类目也被闲鱼封禁。 

编造以上借口是为了合理地避开购物凭证,不过,直接造假的购物凭证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美妆循环经济到底行不行?


事实上,美妆行业一直是被假货污染最严重的行业之一,如果二手化妆品合理地流转起来将非常有意义,美妆循环经济是否有成熟的交易平台和模式可遵循?

于2013年成立的美国二手化妆品交易平台 Glambot 可以做个参考。

当人们手上有多余的化妆品而又不想白白扔掉时,就可以将这些二手化妆品寄给 Glambot,平台在一年之内销售额达近百万美元。

在对收到的货品进行处理,确保安全之后,Glambot 便会将它们挂在网上出售。不过 Glambot 只接受相对高档的化妆品,要求卖家寄送的化妆品必须剩余一半以上,且会根据余量和化妆品质量对产品进行估价,类似于“多抓鱼”的C2B2C模式,由平台承担消毒工作——注意,并不承担正品检测工作。 

图 5

不过,外网上也有很多关于自己在Glambot上买到假货的讨论。

图6

回到国内市场,有声音认为,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虽然二手交易平台并非产生假货的渠道,但作为有影响力的平台,理应做好监管。 

不过,平台最多只能对账户主体的信用做保障。比如,闲鱼在2016年推出了实人认证,用户需要按照系统随机提示进行“左右摇头”等动作完成摄录后才能通过认证,2017年,还引入了支付宝信用体系。

但是,对二手化妆品的正品资质做监管,目前看来并不可行。

事实上,从网易考拉最近的售假风波(加超链接:《网易考拉再陷售假风波,植村秀洁颜油被指“颠覆性造假”》),大家可以看到化妆品正品资质检测是多么耗时、耗力且耗财。

当前,二手平台面临的本质问题是:存在大量的非标品,平台本身都无法审核。虽然购买二手化妆品可能价格确实很诱人,但真的值得消费者冒这个风险吗?

推荐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