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二月,与春天一起到来的是化妆品行业燃起的新生机。
近日,化妆品行业今年第一场原料大战在广州悄然打响。时隔两年的化妆品原料盛会——中国国际化妆品个人及家庭护理用品原料展览会(以下简称PCHI)如期召开,700+家国内外展商参展带来了自己的新技术、新原料。
01
从“卷品牌”到“卷原料”
“人气又回来了。” 不少来参加展会的行业人士表示,明显感觉到疫情之后行业正在复苏,各品牌厂家铆劲发力,竞争真正从品牌卷到原料等供应链上游。而原料创新作为行业内产品创新的风向标,也正发挥触角作用,主动适应消费环境变化,不断创新,开启了一场由内向外的自我革命。
与两年前相似的是,在这场原料变革中,绿色、天然、可持续仍为今年主打的主题。但不同的是,在可持续美妆的大概念下,原料品类又细化出更明显的差异化类型。如植物源有氧发酵型、超级菌种开发型、胶原蛋白等合成生物型、麦角硫因、玻色因等功效类、特色原料合作定制类……
“当市场对原料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时,各家原料商就必须紧跟市场潮流,与时代接轨。而在这个过程中,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 某位原料展商表示,以前市场是卷品牌,现在开始卷原料。以现在消费者淘汰产品的周期,如果原料没有跟上市场需求,很容易像产品一样被快速淘汰。
该原料展商强调:“虽然原料百花齐放,但基本上所有原料都是指向了功效性、安全性这个主旨。”他认为,这是由消费市场所决定的大趋势。随着化妆品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进步,安全、功效逐渐成为消费者购买化妆品的核心考量标准,这也促进了美妆市场也逐渐走向可持续化、环保化,同时也倒逼上游原料商不断地紧跟市场需求,创新升级。
而市场也给出了最直接的反馈。据CBO观察,在这次原料展会中,像麦角硫因、玻色因、胶原蛋白、视黄醇等特色功效突出的原料展位往往人声鼎沸。反之则反响平平。
02
发酵类、生物活性类成分成市场热门
“近40%是发酵类型的原料。”一位参展的行业人士告诉CBO,发酵类原料明显更热门了。“主要是发酵类的原料分子量更小,更维稳、透基,容易被肌肤吸收。同时,发酵类产品的市场教育日益成熟,在严监管下的化妆品市场,更安全和稳定。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一般的植物发酵外,微生物发酵在展会上也较为多见。如华熙生物的益生菌发酵技术平台研发出的BiobloomTM 微美态 ME -2,能够改善皮肤微生态,激活抗氧化通路,增强皮肤屏障等;铭骐生物的超级菌种复合有氧发酵技术,通过与灵芝、松露、黑茶等稀有臻品强强联合,生产出不同功效的组合。
“随着各大公司的入局,发酵类原料会越来越‘卷’,产品也会越来越火。”
此外,胶原类合成生物也是该展会上的热门成分之一。山西锦波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首发了薇核Col.Ⅲ。该产品是锦波生物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开发的分子量约为3kDa的小分子重组Ⅲ型胶原蛋白。蛋白结构中富含整合素,具有更高的细胞黏附性,更能促进细胞迁移、增殖等。功效测试显示其具有抗衰功效,在直接补充胶原的同时,能刺激成纤维细胞再生胶原。
江苏创健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则推出了重组III型小分子胶原蛋白。该胶原蛋白是采用毕赤酵母菌发酵纯化而成的胶原蛋白。其蛋白氨基酸序列选取人III型胶原高活性位点,具有强细胞黏附、整合素结合的功能;同时,该蛋白分子量小(5KDa),更易透皮吸收,利于局部胶原直补等。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重组胶原蛋白细分市场逐渐向好。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数据显示,中国重组胶原蛋白产品市场规模从2017年的15亿元增至2021年的10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63.0%,且预计将从2022年的185亿元增至2027年的1083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42.4%。而嗅到这一市场机遇的公司也争相入局,展会上做胶原蛋白的公司也多了起来。
03
定制化妆品原料开始“冒头”
当前,由于在社交媒体为主流的营销环境影响,品牌打造产品的流程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原来的产品开发推广转型为以社交媒体渠道为导向的产品开发,所以品牌方的需求明显更加前移,越来越关注上游供应商的内容能力,力求为自身产品定位及宣传推广在原料上找到更强的数据支撑,即所谓的功效溯源。因此在原料的使用上,不少品牌开始有自己的想法。
本次展会,定制化妆品原料也成为引人注目的部分。
除了此前巴斯夫等国外巨头原料厂家提供原料定制化服务外,CBO发现,福瑞达医药等公司也提出了核心成分定制服务,为客户定制个性化成分。
另外,随着Z时代的崛起,他们更讲究护肤美学在外观和功效上合一,化妆品产品的颜值时代也已经到来,蚕丝、爆爆珠、变色颗粒、凝珠等不同形态的包裹技术也引起了参展人员的兴趣。
而展会过后,新原料、新技术、新方案将逐步运用到实践,一场化妆品行业的竞争蓄势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