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03-19
  • 阅读量:26400
  • 来源|化妆品财经在线CBO独家www.cbo.cn
  • 作者|汪玮

    近日,市场研究机构Kantar Worldpanel发布的2011年现代通路市场调研报告显示:位居现代通路市场占比前十位的零售集团,2011年占有率总计39%,较去年同期减少了1%。

     这一数据反映业内人士所期望的市场整合仍处于胶着状态,而本土军团在很多区域市场已经开始了对占有主导地位的外资零售商发起了极具挑战性的反击。

    外资商超举步维艰   大润发乐得自在

    从报告显示的数据来看,主要外资零售商在四季度举步维艰,或维持其市场份额,或有所下滑。

    其中,家乐福“最惨”。2011年,家乐福彻底告别了现代通路的第一阵营。数据显示,家乐福集团2011年上半年全球净亏损高达2.49亿欧元(约合20.7亿元人民币)。对此家乐福高层也曾表示,家乐福正面临许多问题与挑战。成都佳兴商贸总经理陈树根曾与记者谈到,家乐福在中国的经营模式影响了整个中国零售市场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商业业态。然而,其逐年递增的通道费用以及合作过程中隐藏的潜规则使供应商意识到,与家乐福合作已经无利可图,甚至是赔钱赚吆喝。如今,不少供应商已选择退出家乐福这个他们曾“千方百计”都想进入的商超渠道。

    一直稳居第一阵营的沃尔玛,从扩张速度上讲,仍然在稳步增长,但单店的盈利情况却敌不过市场占有率攀升到第一名的大润发。另外,近几年来,沃尔玛整合好又多进展缓慢,导致其消化不良。同时,沃尔玛的高层变动太过频繁,管理层不稳定也是导致企业发展不顺畅的因素之一。除此以外,泰国的卜蜂莲花、韩国乐天集团等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也都不温不火。

    在外资卖场整体状态欠佳的大环境中,大润发埋头深入中国内地的二三线,甚至四五线城市,却收获了意外的惊喜。大润发和欧尚捆绑上市的大东家高鑫零售上市公司近日发布公告称,于2011年底,集团已透过签订租约或收购地块,物色并确定153个地点可设综合大卖场,其中80家在建,为未来3年发展打下基础。已确定地点中,4%位于一线城市,20%位于二线城市,76%位于三至五线城市。集团将在2012年按计划积极扩展优质店,并寻找新地点开设卖场。

    2011年,高鑫零售共新开46间新店,进入河南、云南及内蒙古等市场。至去年底,集团共有231家综合大卖场,其中大润发185家,欧尚46家,共覆盖内地24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约13%门店位于一线城市,17%位于二线城市,44%位于三线城市,20%位于四线城市,6%位于五线城市。

    以上的数据显示,大润发70%以上的阵地集中在中国的二级以下城市。据中山市芬娜日用化工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严伟军了解,“从2009年开始,大润发就开始注重到更多的地级、县级城市去‘攻城略地’。以华南地区为例,大润发卖场开到了顺德、中山、东莞、潮州、海口、北海等地级市,还有广东新会、新塘等县级市,甚至在华南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镇也能看到大润发卖场,工业企业比较集中的中山市的小榄镇就是典型的代表之一。”

    同时,从数据还可以看出,大润发在未来三年的扩张中,一二线城市的扩张比例明显下降,三至五线城市的比例将有大幅度提升。严伟军表示,“就目前国内商超市场看,一二线城市的市场容量基本已经饱和,三四线城市及比较发达的五线城市的商业业态发展尚不充分,多以区域性连锁和便民店为主,大型连锁性商超还基本处于空白区,竞争较弱,但具备不低的商业消费能力,拥有稳定的市场需求。近年来,商超渠道一直都在说‘渠道下沉’,动作最快的只有大润发,从市场的反映看来,大润发率先抢占了这一先机。”

    本土军团的反击

    外资零售企业在过去十年高速发展的趋势正在发生变化,特别是最近一年,他们的市场占有率正在面临本土军团的挑战。

    Kantar Worldpanel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江浙和上海市场,世纪联华在2011年第四季度的占有率已经达到了7.7%,而去年同期只有6.8%。 同样在华北地区,物美集团继续稳步加强其在该区域市场的领导地位,在第四季度达到10%,比去年同期增长了0.8%。

    外资零售商在重点城市(上海、北京、广州和成都)中仍然占绝对领导地位,整体占有市场总销售额的49%,而在中国的四线城市他们整体占有率只有5%。

    但本土军团的优势并不局限于低线城市,在省会级城市的表现也同样出色。例如2011年刚刚进入资本市场的永辉超市是个成功的案例。2011年,永辉超市新开门店达到49家,同比增长31%,总门店数达到204家。凭借其多零售业态模式和全国版图的扩张,永辉与外资竞争对手的差距正在缩短。虽然从市场份额来看,永辉还未进入全国的第一阵营,但其已经以福建和西南地区为根据地,快速向北方地区渗透,逐渐建立起全国性的运营规模。

    上海森潘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总经理黄静分析,过去数年,外资零售企业迅速在国内扩张,凭借的是其先天竞争优势。一来,外资卖场的“外资”二字为其创造了先天的品牌影响力。过去,地方政府和商业地产企业为提升招商引资的水准,对外资品牌总是趋之若鹜,为赢得外资零售企业入驻,往往给其开出远远高于本土商超优惠得多的条件。但是近一两年,即便是在三四线城市,消费者对外企的盲目崇拜似乎已经开始慢慢淡化,这也就意味着外企的品牌红利基本透支。再者,是其先进的管理理念。像家乐福等大卖场教父,虽然在大卖场领域、在科学化营销和精细化管理方面所做的积累是国内企业所难以望其项背的,然而多年来,伴随着无数外企管理人才渐渐回流,那些原本只有外资卖场才可能获得超额垄断利润的管理理念,也已经被内资企业逐渐分享和稀释了。

    此外,在资本投入方面,外企大多是在国外的上市公司,可以很方便地融资,因此在获得资金投入新的项目方面,外企显得底气十足。而过去,本土军团通常会受束于租金、仓储等方面的资金压力,难以迈开扩张的步伐。然而,这几年,伴随物美、步步高、人人乐、永辉等一大批民营企业的上市,内资企业也可以顺利地获得资本的支撑,而且融资规模丝毫不逊色于外企。

    随着外资卖场在各方面的先天优势逐渐走低,而本土军团,特别是区域性龙头零售企业与外企的差距快速地缩小,国内市场商超销售格局或将发生戏剧性转场。

推荐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