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本土商超:内生性扩张将延续
武汉华商纵横精英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便利事业部总监 罗海涛
随着国内一二线城市超市竞争白热化,三四线城市开始成为零售商超纷纷抢夺的“新大陆”。
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湖北省GDP总值9885.4亿元,同比增加11.7%。GDP总额居中部六省第二位,增幅居第一位。居民消费水平和层次开始快速升级,本土零售业态竞争的日趋白热化也印证了这一点。
双巨头领跑全省
“地头蛇”灵活接招
提及湖北省商超渠道的领头羊,武汉中百和武商量贩当仁不让。其中,中百集团自1997年以来,公司借鉴国外商业发展道路,大力拓展连锁经营模式,公司重点发展综合大卖场,连续10年进入全国连锁经营30强。中百集团于2005年7月进军重庆,收购重庆山城超市18家店,成为湖北第一个走出去的连锁超市。随后,着手省内渗透式的扩张,中百集团一改之前空降重庆的扩张模式,转而以武汉为中心,向湖北省乃至中西部地区辐射。数据显示,目前中百集团旗下超市业态在湖北省内除武汉以外的门店数已达180多家。2011年5月,武汉中百更名为中百集团,悄然把“武汉”二字的地域色彩抹去,似乎也预示着中百集团正在为下一步的全国布局做准备。
而湖北商超的另一大巨头武商集团也凭借其强势商业品牌效应,发力商超渠道。旗下武商量贩超市也加紧了对三四线城市渗透的步伐。据统计,截至目前,武商量贩在武汉市以外的地县级门店数已超过40家,且以超过3000平米大卖场为主。与此同时,旗下高端生活超市新业态武商超级生活馆首家地级市门店也于2009年底落户宜昌,标志着武商量贩的多业态模式将共同掘金三四线市场。
大型超市的进入,势必更进一步加剧了三、四线城市超市的竞争,而作为三、四线城市,其城市规模也有限,必然会引发地方零售业新一轮的淘汰赛,而其中也不乏突围者。
湖北宜昌本土四大家各霸一方,雅斯超市先行拓展县级购物中心市场,大力发展“百货+超市”等多业态的综合型商业模式。北山便利则早在几年前便牢牢站稳了宜昌便利店的霸主地位,先后在宜昌地区开设便利店网点近百家。老字号国贸集团则早已在宜昌高端超市业态方面颇有建树,实现了单店营业额过亿的销售成绩,同时,近几年也在依托其百货业态多年打造的地区领头羊优势,厚积薄发,大步拓展超市连锁业务。而东方超市则早在2005年抓住“万村千乡工程”之机,在农村市场扎牢了根基。
除了宜昌,恩施享买乐,孝感孝商、孝武超市,荆州好邻居超市,十堰寿康永乐超市,以及黄岗黄商集团等,这些湖北省内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连锁超市都凭借着自己独有的特色,准确把握当地商业动向,成为了外来强势零售企业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竞争促进变革
竞争是永恒的,无处不在,中国三四线城市的商超之间也回避不了这个残酷的话题,我们改变不了这个结果,但我们能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其一,综合业态逐渐形成。市场竞争和终端顾客需求两大推手,让现有三四级城市的商超业态正在发生质的变化,传统的单一超市已不能满足顾客的购买需求,再加上就近购物能减少顾客的购物成本和时间成本,这些潜在的需求变化也给商超经营者提供了商机,于是一场业态的革命正悄然发生。在众多三四线城市开始兴起“商超+百货店+店中店”的综合经营业态,向省会城市的专业卖场逐步靠拢,这种模式有人取上了一个形象的名字叫“乡村摩尔”。
其二,经营模式的变化。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创新将是永恒的主题,一切以顾客的需求为核心,三四级城市商超的经营模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从传统的柜台式销售模式到货架开放式再到商超3+1模式,从坐销方式到行销模式的变化,从VIP到WIP营销模式的转变,一切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手段都应运而生,如为了方便顾客,企业发行消费“一卡通”,这些消费方式与其他行业进行联业,合约经营以达到双赢的目的。
其三,运营能力的提升。企业成长的道路是漫长而崎岖的,三四线城市商超企业更是如此,为了适应竞争,他们都在争先恐后地为自己的企业充电,品牌包装,经营模式的创新,在企业内部组织内训和外训,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在专业上也开始寻师问路,不惜重金与专业的商超咨询机构合作,完善企业的管理,建设总部体系,旧店改造,品牌重组、商品结构优化,提升服务和超市信息管理水平,通过这些措施以便巩固企业发展的根基,更能适应市场的竞争和抗风险能力。
可以预见,湖北省内市场未来3年的扩张,将以内生性增长为主,外延扩张为辅。未来湖北省超市扩张空间主要在三四线城市,“1+8”城市圈的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令超市发展空间更广阔。
(记者汪玮对本文亦有贡献)
罗海涛简介
华商纵横便利店事业部总监,营采高级咨询师、内训讲师、国家认证高级经济师。13年零售行业经验。近年来,一直从事零售营运、采购领域的项目实践与培训授课;曾先后为多家零售企业进行总部搭建、流程改造、八大体系创建及企业内训。首创超市365模式托管项目及超市主推三化(流程化、标准化、统一化)工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