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产值当年为35亿元人民币。《化妆品报》于1991年12月6日发表了标题为“站在35亿的台阶上”的新闻稿,对这个会议做了报道。(工业产值不等于销售额)
1993年8月12日,《化妆品报》发表了上海家化联合公司总经理葛文耀的署名文章“中国化妆品市场现状和展望”。文章披露中国市场2300多家企业,年销售额,二三亿不超过6家,一二亿不超过10家。
国营广州化妆品厂作为广州轻工系统中南地区第一大厂,1980年建厂,到1991年代有新厂房新设备。有150多个品种产品,初步形成年产值3亿元生产水平。被记者形容为是一家在当时颇有胆识眼光的企业。1991年11月接受《化妆品报》记者采访时,该厂技术科科长阮庭辉告诉说,“下一步我们要将‘梦思’系列打向全国,第一步争取拿下8000万”。遗憾的是这家150多人的工厂,直到1995年被美臣兼并时,其销售一直没有突破7000万元大关。
而比这家工厂晚八年,1988年与广州肥皂厂合资成立的广州宝洁公司,在“世界一流产品,美化你的生活”的电视广告轰炸下,到1994年年销售额即高达19亿元人民币。几乎占据中国当年营销60多亿元的三分之一。到他进入中国市场10年的时候,1998年年销售额高达80多亿元人民币。其执行董事中方总经理马福祥说,玉兰油占其中的四分之一。
佛山一家八十年中期成立的企业,到1990年代,五六年的时间产值不过一二百万元。而在1995年进入中国的欧莱雅,不过一二年的光景,到1997年就实现销售1.8个亿。人家拥有成熟的品牌产品,成熟的商业模式和经验,成熟的市场推广,和他们比较,那时的中国企业上不了台面。
到九十年代未,即将结束第二个十年的中国化妆品产业,除纳爱斯、舒蕾等少数企业和品牌还在图谋更大规模发展外,大多数企业正在寻求突围的方向,在“做终端找死,不做终端等死”的选择上焦虑纠结。
1997年,传媒说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分水岭的意义;一个伟人走了,一个孩子回来了。一个新世纪开始了。
这一年代,无论是广州宝洁的“世界一流产品,美化你的生活”还是北京大宝的“大宝明天见,大宝天天见”,还是蓝天六必治的“牙好,胃口就好,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中国本土企业顽强而艰难的伴随着越来越强大的跨国企业,继续活跃在市场上,尽管很弱小,弱小得在欧美日系品牌企业为竞争格局的中国,游移在乡村城镇,游移在市场竞争的边缘。犬牙交错,进退维谷。
值得回味的是,这一个十年,中国本土企业却用自己的血肉之驱为下一个十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个十年,欧美日韩企业用自己成熟的品牌经验和商业模式,为下一个十年的中国市场树立了一根可资学习和借鉴的标杆。
在新世纪钟声敲响的时候,中国化妆品产业和他们所有从业者对未来十年充满憧憬和期待。
这以后,金戈铁马,龙吟虎啸。十个春秋寒暑,9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市场,中原逐鹿演释得更为惊心动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