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01-22
  • 阅读量:5270
  • 来源|化妆品财经在线CBO独家www.cbo.cn
  • 作者|刘颖

    2013开年第一个月,宝洁就动作不断,备受关注。从1月11日低调在郑州推出针对中国专营店渠道的“海肌源”品牌,到1月16日充满汉方韵味剑指高端的“东方季道”,宝洁奋杀进护肤领域的意图昭然若揭。

    裁员风波、业绩下滑,在业界看来,宝洁已经满头包,迫切需要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护肤一块,玉兰油近年来持续下滑风华不再,这与中国护肤市场两位数的增长趋势背道而驰,宝洁美容事业部增加新的元素也在常理之中。而如此在一个月密集推出两大品牌,宝洁的仓促和急功近利备受质疑,“宝洁好像不像宝洁了。”

    玩得转新渠道吗?
   “玩不转”是业内不少观望者的评价。作为主营大日化项目的宝洁,纵然运作商超和大流通方面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面对近年来快速崛起的十万多家专营店,合作显然不会得心应手,毕竟,前期以流通方式进店的玉兰油并没给宝洁铺好的渠道资源路子。

    如此看来,海肌源的问世,不见得是“狼来了”,在短期内,其对本土一二线品牌的影响并不会很大。从河南打板市场的要求看,宝洁开始遴选合作的是具有一定资金实力、陈列好,坪效高的A类专营店,广泛撒网有待时日。59-129元的定价决定了海肌源主要面向的是对价格敏感,功能要求不高的一类消费者,因此有人断定,这就是个乡镇店品牌。

    从记者采访的渠道商态度看,无论是多牛的企业出新品,营销支持力度的强弱决定了渠道商和消费者买不买帐。当然,有强大的外资背景,海肌源进专营店入市之初,自然会有一定的接受度,但这个前提就是宝洁要做好品牌的前期推广,而其集团广告严重缩水的现状很难让人有所期待。有研究人士直言,相比16%的年终返点吸引,专营店更期待给力的广告造势。对于店主来说,不如干脆点,宝洁你要么低价直接三四折供货,要么按常态六七折供货但配以高强度广告宣传。

    看似创新,实则圈钱

    有人向记者感慨,东方季道“名字很怪,有点莫名其妙”,看似浓郁的中国风背后,有抢占本土某一线品牌市场份额的嫌疑。而海肌源更让人联想到以珀莱雅为首的一系列国内补水品牌,跟风倾向明显。试图创新是可以理解的,针对中国市场和渠道推品牌也没错,但 “产品定位老生常谈,从卖点诉求到营销机制都没有让人眼前一亮。”

   通常意义上,宝洁出品,虽不必为精品,但起码大公司的背景最少让消费者是有底的。不似海飞丝、舒肤佳等全球范围内销售的品牌,这两个富有中国文化特色和渠道特色的新品牌,显得过于功利,产品质量也不见得有很强的竞争力。

    有业内人士吐槽,宝洁在研发水平不敢恭维,新品牌海肌源很可能是在玉兰油配方基础上稍做处理,换下包装而已。从几十元到四百多,玉兰油的单价跨度很大,感觉像极了“大杂烩”,意图满足多个消费层,却给人系列混杂定位模糊的印象,而且,玉兰油近年因质量问题投诉不断,有爆过敏率接近1%。该人士直言,“宝洁只擅长于营销,在产品研发方面和日本公司的差距不止一点点”。他爆料,宝洁公司护肤品配方开发方面负责人之一就曾对比试用日本某产品和玉兰油,由衷地对日本的科研实力大加赞赏。而且,该公司高端护肤品牌SKⅡ本身也是日系背景。


    内在机制是乏力根源

    追根溯源,这些备受争议的政策实际上反映了宝洁内部管理架构的问题。在一位曾供职宝洁的业内人士看来,目前的宝洁已经不再是注重“Innovation”创新领袖,而变成了“me too”跟风的投机者。

    船大难掉头。发展多年,宝洁的企业文化和人员结构陷入僵硬化,进入艰难瓶颈期。据上述人士调侃:留在宝洁的就两种人,一种是位居高位,贪恋大公司优厚待遇的管理层,一种是将宝洁看做是养老之地,“开开会,混舒服日子”的普通职员。而真正有干劲的中层大多陆续出来募集风投,积极创业了。可见,宝洁人事体制的“本位主义”导致了在经营层面不够果敢,只希求有利润的些许提升,不敢碰有风险的东西,也就是备受媒体诟病的“创新力匮乏”。

推荐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