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洁来了,又一日化巨头一脚踏进专营店渠道。一时间,外资品牌进军本土专营店的讨论甚嚣尘上。尽管业界普遍认为宝洁此举有些“后知后觉”,但外资品牌进军专营店已是大势所趋。
“对于专卖店渠道,如果说2001—2010年是国产品牌的‘黄金十年’,那么未来十年或许是外资品牌的‘黄金年代’”,采访中,有代理商如是表示。未来,代理商此语能否一语中的?国产品牌能否守住辛苦打下的“江山”?这将是国产品牌必须直面的考验。
日韩系抢占先机 稳扎稳打
代表品牌:资生堂
资生堂显然是外资品牌进军专营店渠道的佼佼者。早在2003年,外资品牌紧盯中国百货渠道之时,资生堂就率先在上海开出了直营1号店“焕采空间”。随后,设立资生堂(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主攻签约专卖店。而据资生堂官方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资生堂化妆品专卖店已达4300家。
“在发达区域,资生堂签约专卖店深入到乡镇一级;在欠发达区域,则已开至县城。” 资生堂(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大众化妆品事业营业统括部部长桥本建兴曾对媒体公开表示。新疆伊犁小广东化妆品店资生堂单品牌年销逾200万元或许可为其提供佐证。
与此同时,资生堂旗下其他品牌的表现也不俗。记者从山西云淇商贸总经理贾云岗处了解到,该公司自2004年接下泊美品牌,销量一路飘红,2012年回款达3900万元。
进入专营店渠道短短十年,资生堂的表现和成绩有目共睹。其原因有二:
据资生堂某签约店店主透露,与商场专柜相比,专营店虽走量少,但资生堂对专营店渠道相当重视。刚进专营店之时,除供货折扣外,加上政策、返点支持,总体供货折扣接近5折,在此基础上,还有推广费用支持。这让专营店既有“面子”又有利润,店主自然愿意主推。
其次,会员体系、教育系统、贴身服务完善,店主可以学到店铺经营、库存管理等各方面知识,更让店主心服口服。
毋庸置疑,资生堂中国专营店的推广是成功的。它的一路高歌,更吸引了大批追随者。随后,梦妆、高丝、DHC、婵真、兰芝、谜尚、蝶妆等众多日韩品牌纷纷将触角伸向专营店。虽然总体业绩不如资生堂,但在区域市场稳扎稳打,均有所斩获。
纵观上述品牌发展,专营店渠道主要得益于其稳定的销售体系,买赠、服务到位,同时,辅之以规范的会员系统、店员培训、监督体系,推进品牌市场拓展。
欧美系抓大放小 来势汹汹
代表品牌:欧莱雅
同样觊觎中国专营店渠道的还有欧美系品牌大军。2009年2月,巴黎欧莱雅试水专营店渠道。2010年6月1日,标志着欧莱雅正式启动专营店渠道的“魅力联盟”上线。美宝莲纽约、羽西、卡尼尔、小护士四大品牌抱团向会员店铺货。数据显示,从先期试水到推出“魅力联盟”,短短16个月,欧莱雅新增1000多家化妆品专营会员店。
值得一提的是“魅力联盟”的选店标准。拿货频率、店铺产量、地段,甚至有无资生堂品牌都列为其考量范围,同时满足要求的大部分为A类店,足见欧莱雅甄选门店抓大放小、优中选优的策略。
作为欧莱雅集团旗下众多品牌的湘北代理商,长沙市梧桐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平告诉记者,目前,巴黎欧莱雅在湘北专营店网点数约30家,均为当地最好的门店。
从孙平处,记者还了解到,过去两年,欧莱雅集团更重视商超渠道,专营店渠道整体投入力度较小。由此可见,过去两年,欧莱雅集团仍将专营店作为品牌销售的补充渠道。
但孙平也强调,2013年,公司会在专营店渠道进一步加强,会有新突破。而去年年底,巴黎欧莱雅携手年轻偶像李宇春,推出全新肌底系列,并在屈臣氏全新独家首发。也可看出,欧莱雅集团进一步加大对于专营店渠道的重视程度。
妮维雅也不断向外界传递着重视专营店渠道的信号。高层齐聚的“吹风会”,成立重点客户部等举措,妮维雅志在必得。在西部甘肃市场,记者从妮维雅代理商处获悉,自去年2月接下妮维雅品牌,上升势头良好,网点集中于A类店。
对专营店渠道虎视眈眈的还有全球最大香水制造商法国科蒂集团,科蒂收购丁家宜,并以此为契机,推出植物纯萃品牌,首次挤进日化专营店渠道。
而近日推出“海肌源”品牌的宝洁公司也毫不例外地选择了河南洛阳色彩这一大型连锁化妆品店作为试点。
总体而言,欧美系化妆品拓展专营店渠道倾向于大型连锁店,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在百货渠道的良好表现为基础来拓展专营店渠道。
狼真的来了!
国产品牌怎么办?
从外资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开始,“狼来了”的呼声从未停止。随着资生堂、欧莱雅、宝洁等巨头来袭,喊了很久的“狼来了”已经成为现实,此时,国产品牌该怎么办?
采访中,“品牌需练好内功”是渠道商们共同的呼声。上至新品研发,下到市场维护、服务跟进等方面均需下功夫。
与此同时,部分代理商也表示,“狼”虽然来了,但正如硬币的两面,看到危机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国产品牌本身的优势,坚定信心。
首先,国产品牌进入专营店渠道时间早,深谙专营店渠道的“江湖规矩”。在渠道的操作方式、方法上更加灵活,轻车熟路,网点覆盖的广度、密度上远远超过外资品牌。
其次,与外资品牌看重大店相比,广大的中小店铺仍对国产品牌有很大需求。加之,中国辽阔的乡镇市场是外资品牌很难辐射到的区域,国产品牌在这些区域未来依然大有可为。
最后,与外资品牌刚刚进入专营店相比,国产品牌的代理商体系已经健全,网络已经铺开,后期服务跟进、促销支持等方面力度更大。
更为重要的是,国产品牌为渠道商提供了外资品牌无法比拟的利润空间。
尽管如此,但“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近年来,自认专营店渠道稳固的国产品牌,开始费尽心思开拓专营店以外的渠道,难免对专营店的维护有所松懈。此时,外资品牌的进入正给国产品牌敲响了警钟。一不小心,便可能“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