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02-28
  • 阅读量:2063
  • 来源|化妆品财经在线CBO独家www.cbo.cn
  • 作者|李慧华

    宝洁终于坐不住了。从2012年尾曝出裁员风波后,宝洁做了几件让业内嚼碎嘴皮的事:推出针对中国专营店渠道的“海肌源”,以及迎合高端需求的护肤品牌“东方季道”。

    一低一高之间,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且不说那套不见产品只见图片的海肌源,像极了中国诸多国产补水产品外包装,连东方季道都容易让人联想到百胜餐饮的东方既白。您不由得要问,这还是全球日化巨头宝洁吗?

    接下来,我们发现那些充斥网络的报道,铺天盖地都在谈论宝洁的管理、人才、渠道以及产品,这些曾经被我们津津乐道,要向宝洁学习的来自“黄埔军校”的优良传统,如今一一被批驳。

    看,连老师都出错了。

    枪打出头鸟。其实2012年不光是宝洁出了问题,全球最大的香水集团——科蒂,在收购丁家宜后也出现疲软之势。根据本报记者采访资料,截至2012年底,丁家宜品牌全国市场销售下滑50%以上,销售亏损金额接近2亿元人民币。而因亏损所导致的裁员正在网络上发酵。想想两年前,丁家宜外嫁给科蒂时,创始人庄文阳期待丁家宜能嫁接科蒂的跨国集团背景,以获得更多终端支持。如今来看,不免唏嘘磋叹。

    表面上看,宝洁和科蒂在中国似乎遇到了相似的问题:产品老化,人才流失,不擅长渠道开发与维护,但是,平心而论,即使遭遇瓶颈,他们的产品力、人才、或者说渠道管理仍然要比绝大部分同行优秀得多。

    再看下面两则新闻和数据。自2011年开始,国际一线化妆品一年间涨价两三次几乎成了惯例。调价幅度最高达30%。而2013年1月份开始的“涨”声就是由宝洁旗下的SK-II领衔。正如一位国际一线化妆品导购所言,“顾客对我们的品牌都用习惯了,而且这部分消费群体对价格微调并不敏感,即使涨几十元或几百元也无所谓,不会轻易更换品牌。所以,一般涨价都不会对这些高端品牌销售带来影响。”

    根据经济学上的“炫耀性消费”理论,这类炫耀性消费的商品又称为凡勃伦物品,包含两种效用:一种是实际使用效用,另外一种是炫耀性消费效用。后者由价格决定,价格越高,炫耀性消费效用就越高,凡勃伦物品在市场上也就越受欢迎。

    因此,这类物品,越涨价越有人买单。无怪乎同样是宝洁的新品,剑指专卖店的平民产品海肌源从发布到面世都显得仓促而低调;而从已公开的相关信息来看,意在高端消费人群的东方季道则要矜持、慎重得多。无论外界看好东方季道与否,宝洁欲建立一个与SK-II交相辉映的高端品牌,从而巩固其在一线阵营的地位,意图了然。

    另一则数据来自淘宝网:2012年6-12月,阿芙精油和相宜本草基本牢牢占据天猫(由于淘宝C2C店铺货源不明,因此仅参考官方授权的天猫店铺数据)“美容护肤/美体/精油”类目销售前两位,超过了玉兰油和巴黎欧莱雅。在线下渠道,像阿芙这样一个从未上过电视、报刊、杂志广告,也无大集团背景的草根品牌要在全国范围内卖过玉兰油、巴黎欧莱雅,是难以想象的。但是借助网络渠道,它做到了。

    从以上两则数据,我们或多或少可以知道宝洁、科蒂们着急上火的原因了。在全球经济形势严峻的当下,中低收入者的消费受经济环境影响最大。众所周知,单品价位200元以下的化妆品不仅是商超、专卖店等传统渠道厮杀的红海区域,也是线上渠道火拼的胶着点。而这个最主流消费价位对应的中低收入消费群体,一旦收入增速放缓,对其消费信息和消费结构影响是最直观的。因此,不仅仅是宝洁或者科蒂,以中低端价位为主的,产品、营销又无创新的企业,去年的日子都不好过。

    那么,是不是可以大胆预测,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品牌突围要么行走高端,要么剑走“偏锋”?有人说,国产化妆品卖不了高价,但是丸美的眼霜上市之初就不便宜。再说,虽然国内食品安全问题一直饱受质疑,但是一点也不妨碍特仑苏成为国内高端纯牛奶的代名词。当然,高价不是高端,不深谙消费者习性,刻意强调高价的品牌只能算“伪高端”。

    而“不走寻常路”其实是有理论依据的。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根据长期以来研究互联网用户习惯,提出著名的“长尾理论”。简而言之,就是在互联网上一切“新、奇、特”的产品均能找到相应的消费群体。以阿芙精油为例,到目前为止,以互联网作为主渠道的精油产品中,最专业的品牌非它莫属。

    对于新品牌来说,开发小品类,或者找出独家卖点,做精做专,才能避开与大集团、大企业的正面交锋,从而在高度集中的日化产业活下来。也许有人会说,这类品牌发展到一定阶段也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瓶颈,走不长远,但是,活下来,才是一切可能的前提。

推荐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