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05-11
  • 阅读量:1354
  • 来源|化妆品财经在线CBO独家www.cbo.cn
  • 作者|刘李军

    五年前王老吉给自己挖的坑,终究是在雅安地震面前把自己给埋了。
    2008年汶川地震,当时的王老吉(现在的加多宝)以一亿元的捐款配合成功的网络炒作着实火了一把,被不少营销策划人员奉为“灾难营销”的经典案例。“公益营销”、“慈善营销”等词甚至借“灾难营销”成为一个时髦的话题。某营销策划人透露,雅安地震当天就收到企业关于“如何进行灾难营销”的咨询。
    但是,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人民网报道,面对雅安地震,尽管王老吉和加多宝都在第一时间向灾区捐款捐物,但仍是有不少网友呼吁加多宝和王老吉像汶川地震一样,再捐一个亿。并喊出了“王老吉和加多宝谁捐得多以后就喝谁”的口号。
    王老吉和加多宝一同陷入尴尬。
    4月20日8时02分雅安地震 ,化妆品行业各企业和个人纷纷发起捐款捐物行动。其中当然不乏借势营销的。
    PBA化妆品官方微博“PBA美容顾问”于地震发生的当天下午两点24分在微博上发布一条微博,宣布每转发该微博一次,就向壹基金捐款1元用于雅安赈灾,20万元封顶。

 

    从短时间内的转发量爆发以及转发、评论及帐号信息综合分析,PBA很可能还引入了网络推手,营销意图明显。
    “灾难营销”被当作“事件营销”的一部分,已经开始被少部分学者关注。比如西南民族大学肖婧在《浅论企业在特大灾难事件中的“灾难捐款营销策略”》一文中提出了企业应该仔细研究灾难营销,制定适当的营销策略的命题。
    PBA的这条微博在短时间内获得了相当高的转发量,有人认为是“广告名誉双收,聪明的善举”,当然也有人不以为然,认为不应该借灾难营销。
    营销策划专家陈海超就通过个人微博“@玩策划的超哥”吐槽“国难当头,甭想着求转发打广告了,行不?求您了!”

    或许是意识到这一点,在转发量约15万左右的时候,PBA见好就收,及时刹车,宣布提前向壹基金捐款20万元,并马上启动第二轮营销传播,就坡下驴,但是转发量已经急转直下,两天时间未突破1500。


    《礼记•檀弓下》有个“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的典故。故事讲的是在春秋时期,有一年齐国发生了严重饥荒,许多人到外面逃荒要饭。有个叫黔敖的财主,家里囤积了许多粮食。他为了得到一个好名声,就熬了些稀粥,施舍给那些路过的饥民。饥民们一个个都饿得受不了,见黔敖施粥,都对他千恩万谢。黔敖心中也很得意,觉得自己简直就是这些人的救命恩人。
    正在他得意的时候,又有一个饿汉走了过来,一看就知道,肯定是好几天没有吃过东西了。黔敖就用勺子敲着锅沿,对那个人叫道:“喂,快过来吃啊”(嗟,来食!)语气中充满了居高临下的得意。没想到,那个饿汉对锅里的稀粥看都不看一眼,扬起脸注视着黔敖,说:“我就是因为不吃‘嗟来之食’,才饿到这般地步的。”尽管后来黔敖向他道歉,但那人仍然坚决不吃,最终饿死于街头。
    或许这是古人编出来用于讲道理的小故事,也或许是真实故事的改编。但是在中国的传统语境中,慈善应该是在慈悲心理驱动下的纯净的善举。真正意义的慈善是一种不附加要求的给予,哪怕是过程中一句有损受施者尊严的语气。
    无意苛责PBA,也无意苛责在各种灾难面前营销了、也捐出了真金白银的企业。如果以结果为导向,这些企业也应该得到赞誉。
    但需要所有人思考和警醒的是,我们要防止无意中成为“消费灾难”的人。做营销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将营销的基础建立在了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的灾难的基础上,显然很容易让人反感。
    因为公益的三个基本的要素中的第一个要素便是“以对人之所以为人的尊重为前提”。
    更可怕的是,当“灾难可以作为题材拿来营销”成为一个正常逻辑,某些企业甚至会以捐款为前提,要求媒体报道。《中国青年报》就曾披露某知名奶品企业,向某基金会捐赠时,提出各种宣传条件,要求最好有国家领导人接见。当初承诺100万元捐款最后实际仅到位20万元。
    关于对公益和“灾难营销”的看法,笔者曾求教于《公益之痒》的作者张兵武,他给了三点建议:
    1、 做了总比不做值得赞扬。
    2、 灾难面前尽量避免营销和表演,救灾就是救灾。
    3、 公益重在平时。
    借花献佛,以此结尾。

推荐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