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店难增长 后院急发力(上)
编者按:由日化店发展而来的前店后院,以“前店(化妆品店)销售+后院(美容院)服务”为模式,是化妆品行业内一种满足顾客需求、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商业形态。然而,日化店快速发展的风光不再。有数据显示,2012年,50%-60%日化店业绩下滑,20%-30%日化店业绩持平。在前店增长乏力的环境下,独立的“后院”随着消费者需求发展直逼前店效益,成为重要的业绩增长点。
“再开两家店也不会有任何惊喜。”桦甸华尔美健康美业集团总经理刘洋有点无奈,1987年起步,在桦甸及隶属乡镇市场有8家连锁店铺的惠尔美,如今也陷入迷茫。2010年,刘洋感觉到吉林专卖店的增长速度有停滞的迹象,且近两年越来越明显。
这不单单是华尔美的“成长忧虑”,也是整个吉林省各个实力雄厚的连锁专卖的“集体忧虑”。除了老生常谈的店铺租金、人工压力、电商和百货围剿外,单品数量增多造成的店铺空间局促以及吉林省整体市场饱和也是忧虑的原因之一。
单品多 店铺小 空间成掣肘
品牌数量增多及大品牌全体系下线,是造成专卖店中单品数量多的两个具体原因。
据阿里巴巴黄页搜索显示,化妆品生产厂家多达10513家,除了为知名企业OEM加工外,ODM(原始设计制造商)跟风盛行,吉林省不缺乏自有品牌。广州泉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东三省市场负责人回忠坤告诉记者:“吉林省在经历了原材料涨价和两次市场洗牌后,在吉林省的某些知名品牌受到冲击,但当地很多无资质、无理念、无规划的‘三无品牌’凭借各种源头保护反而情势大好。”
美的芳香美容文化教育传播中心总经理刘子瑞对吉林省“三无”自有品牌深恶痛绝:“这些品牌给推销人员40%-50%左右的销售提成,恶性竞争,扰乱市场秩序。”
同时,吉林省代理国内知名品牌的多家代理商作出应对,将旗下代理的产品全品系下店,并配备整套形象柜。出于对店铺的盈利考虑,专卖店保持20%左右的利润品牌。不少品牌平均每年增加一个系列的新品,由此造成专卖店内单品数量激增,空间压力陡增。
在记者走访市场的过程中发现,不少二、三线城市连锁店化妆品单品数量大,但拘泥于100-120平方米左右的店面面积,专卖店或选择减少品牌,或选择减少品类,或选择仅陈列某些品牌的黄金单品。如将知名品牌品类保留齐全的汇美俪人重庆路总店中,近130平方米的一楼空间里没有任何品牌的形象柜,而是将各个品牌的产品拥挤地排列在玻璃通柜台面上。选择同种折中方案的还有桦甸市华尔美化妆品连锁店的大兴路分店,该店其实还有二楼空间,但都没有作为销售场所。
华尔美健康美业集团总经理刘洋跟记者解释:“大兴路店原本二楼也有120平方米的空间,不过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顾客并不愿意到二楼购物。所以要在有限的一楼区域做出和两倍空间相同的产额,且要全品系陈列,只能舍弃占用面积大的形象柜,改为自制通柜。”
市场饱和 蛋糕均分
单品多、店铺小的空间掣肘问题,却并非专卖店近两年的增长势头放缓的决定因素。 “近几年市场饱和,专卖店在当地的销售份额趋于稳定。”这是记者在走访吉林市、桦甸市、四平市听到最多的话,吉林省专卖市场的蛋糕基本被分割均匀已成行业共识。
吉林市长风美妆、汇美俪人、于仕连锁店三家分晋,桦甸市时尚欧亚与华尔美平分秋色,四平市时尚欧亚、四平精华、四平精式化妆品连锁盘踞一方。吉林省各地专卖店连锁店最大特色为:起步不分前后,走出的成长步伐也大同小异,最终各家化妆品连锁店各有千秋,难分高下。
吉林省能够形成专卖店相持之势,一定程度上也是市场良性竞争的结果。刘洋告诉记者:“即使大家的定位区分不大,我们还是不相互砸品牌,不窜货,不搞恶性竞争。”长风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虽然产值很大,其总经理于明亮清楚“市场是开放的,每个人只赚属于自己的那部分钱,市场不可能完全被垄断”。
“面对市场饱和的状态,我们已经做到了自己的最大份额。为了找到未来新的利润增长点,我们尝试增加男士用品以及化妆工具等品类产品。”不过吉林长风总经理于明亮向记者坦诚,“专卖店未来将进入一个瓶颈期,增长速度会放缓,渐入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