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08-02
  • 阅读量:1462
  • 来源|化妆品财经在线CBO独家www.cbo.cn
  • 作者|李娜

     CBO记者 李娜)“做代理的都知道,如果厂家突然大规模涨任务,又不给相应的支持,摆明了就是要分你的地盘。”洛阳地区某代理商告诉CBO记者,这就是代理商无奈的“宿命”。厂商之间原本是“一条绳上的蚂蚱”,而“人民内部矛盾”也很容易被激化成“敌我矛盾”。

继某补水品牌W陕西省某代理商市场被切之后,该品牌华中某省级代理商王亮(化名)也面临地盘失守的危机,然而,令王亮头疼的还不止这些,“市场被切、任务量翻番、保证金翻三倍”的现实浇灭了他为这个品牌所付诸的一切热情。

任务翻番,“地盘”缩小——代理商不堪重负

1999年开始接触化妆品,王亮混迹日化“江湖”已有13个年头了。经过多年的发展,他的代理公司已经拥有70人团队和500多家网点,年产值4000万元。2009年王亮接手W之初,该品牌全省年回款额不到400万元。

第一年W厂方给王亮的回款任务是300万元,第二年(2010年)400万元,第三年(2011年)500万元,这期间,品牌确实保持着良性匀速的业绩增长。

2012年,W向他下达通知,忽然将任务量翻了一番多,王亮的任务量从500万元直飙到1200万元,那一年,所幸王亮顶住压力完成了1200万元的任务。然而今年6月,王亮接到通知:2013年,他的任务量是2500万元。不仅如此,他原本的代理区域还要被切掉两个市场。与此同时,向品牌方缴纳的保证金从原来的10万元也激增到30万元。

记者在走访市场时听闻此事,向当事人求证,王亮称对此表示,确实感觉“压力山大”。随后,记者就此事致电W品牌,多次联系,均未获得任何回应。

洛阳颜美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勇透露:“往年都在说任务翻番,代理商起码还在努力上升达标,而今年忽然感觉到翻不动了,不仅翻不动了,颜美上半年同比还下降了30%。”杨勇称:“据我了解,现在还能增长的不多,即便有也是非常吃力。”

而郑州晟之源商贸公司总经理杨明则告诉记者,虽然公司目前还有增长,但幅度的确在下降。杨明认为:“在企业发展的初期,如果给予相应的投入,是可以要求任务翻番的,但是当品牌销售达到一定阶段,基数达到了一定程度,还要求翻番就不是太科学了。”

企业加大投入期待的是高增长、高回报。“市场做透、地盘细分、任务量翻番”也是品牌方期待的目标。如今,很多品牌都采取了区域代理权分割的形式,以希望“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实现销售总数的增加。时至今日,单个品牌在一个省内设立十多个代理商早已不是新闻,然而进行市场切割、加大任务量压力,是否都能把市场做透,实现品牌增长的美好愿望呢?

前车之鉴——跃进有风险,提速需谨慎

事实上,W品牌的“大跃进”做法行业内早有先例。

河南省商丘市华丰洗化曾是馥珮省级代理商,与馥珮也有过十年的合作。2012年,馥珮忽然提出任务量从80万元增加到200万元的要求,代理商只得忍痛放弃。据业内人士透露:“此后新的代理商当年连80万元都未做到,品牌的剧变令人遗憾。”

走过弯路的品牌不止馥珮一个。西安天成化妆品公司与诗婷露雅牵手三年后,终在2009年诗婷露雅提出任务量从260万元一次性提升460万元之时,总经理牛璨玉认为“游戏”玩不下去了,只好放弃。有人称:“当年的诗婷露雅在西安快被折腾死了。”据了解,当年新接手的代理商任务量连200万元都没做到。

诗婷露雅现任品牌总监贺恒德告诉记者:“当年冒进之后该品牌只剩下诗婷露雅这四个字做招牌,而今我们通过对品牌进行重塑,不盲目投入,也不向代理商施压,只希望保持每年30%的增长。”有分就有合。据悉,2012年以后,诗婷露雅反其道而行之,将陕西省三个代理商重新收归一个代理商名下,如今,陕西省年回款额可以达到400万元。对此,贺恒德总结说:“企业应该理性看待市场,注重品牌基础建设。”

合理规划、理性期待——避免人民内部矛盾升级

记者了解到,王亮被切除去的其中一个市场,已经被开发出40多家网点,然而为了配合品牌商的政策,他“只能牺牲自己的利益,来跟随品牌的脚步。”

一方面给厂家“打工”,一方面又要“求着”终端,做着夹缝利润的代理商向来被称作行业的“夹心饼干”。双向重压之下,他们希望在理解厂家行为的基础上,能换来品牌商科学的增长和理性的期待。

“厂家加大投入了,要回报是正常的,我们完全理解,但是得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增长,像W这样的增长我相信全国的代理商都做不了。”某不愿透漏姓名的代理商表示。

记者了解到,大多数代理商对企业增长需求都表示理解,也愿意支持、配合与跟随,然而,“一旦代理商无法完成企业任务量,则面临地盘被分,或者代理权被更换的问题。”这样的“炮灰”代理商屡见不鲜。更有某品牌老总私下调侃:“还好S品牌没投广告,投了广告要有一大批代理商被砍掉。”

“做到今天,夹缝利润做得我们已经没有尊严了。”在王亮的观念中,让代理商有尊严的活着,让代理商有激情的为品牌服务推广,让代理商“死心塌地”为品牌打江山,双方形成战略合作伙伴,这才是良性的合作,和谐的厂商关系。

重压之下,矛盾升级中难免有口水仗。有业内人士认为,对于“有些代理商叛逆、不主推,甚至在网上怒骂、抱怨”的过激行为也需要厂家深刻反省,不能只有大棒,没有胡萝卜,“除了关心回款之外,也要关心代理商的运作和生存现状。”

代理商的出路在哪里?和很多代理商一样,王亮也在进行深刻的反思。其实在话语权的博弈中,只能做好自己,建立起自身的网点资源、团队建设、管理服务等核心竞争力,从弱到强,当真正做成了专业化的代理公司,才有与厂家谈判沟通的底气,在互相体谅互相扶植的和谐关系下寻求共赢。

推荐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