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08-16
  • 阅读量:4186
  • 来源|化妆品报
  • 作者|赵竞

在内地面膜市场上,美即是名符其实的老大。不论是2012/2013中期财务报表所显示的截至2012年12月31日半年即达到8.2亿港元的营收,还是旗下50余个SKU“全部在动、没有死货”的终端动销,都说明市场对于美即的积极认可态度。接受采访的代理商均表示,美即现在的品牌状态不会给代理商造成过多负担,货品的动销能力也非常强。因此,即使品牌未来出现大的动荡,亦不会动摇代理商现在“力挺”品牌的信心。

官方回应:将适时对外发布消息

     “啊?!美即要被收购了?!”武汉某图书制作公司文员范欢听到这个消息,露出了意外的神情。倒不是品牌所有权的变更对消费者能造成什么实质性的影响,而是多年来本土品牌一旦被收购,难逃“雪藏”的命运不断撩拨着消费者的神经。

“哦,去年4月不是就传过一次了吗?”作为和品牌休戚与共的代理商,听闻美即“收购传言”却大多反应淡定。这个难得能在上海地铁铺天盖地的外资品牌广告中占一席之地的本土面孔,去年就曾与欧莱雅闹过“绯闻”,此次收购一事再度被业界关注。事件起因是其管理层日前发布的一则公告:(美即)公司以及若干股东正与独立第三方(潜在要约人A)就一项可能的交易进行讨论,若该交易落实,可能导致就全部已发行股份提出要约。另据该公司披露,导致美即控股此前停牌8个交易日的原因,正是公司与两个潜在买家讨论收购事项。

记者8月6日致电美即控股有限公司公关部,一位严姓主管回应,“针对并购一事,现在不便发表任何评论”。她同时表示,美即8月2日发布的关于股份要约的公告已经对股东作出交代,“收购事项如有后续进展会适时发布”。

从美即公司拒绝回应任何被收购传闻,甚至婉拒媒体对其例行市场政策咨询的动作不难看出,现在美即品牌正处于“敏感期”,此番收购传闻并非空穴来风。

    同行谈“收购”,福祸难论定

从创立伊始只有五个同品类竞争对手,到现在大大小小200多个面膜品牌鱼龙混杂,登顶面膜行业NO.1的美即俨然成为业内标杆。因此,这次美即股份要约也引起不少同行关注。认可美即决策层的选择者有之,为自家品牌可能迎来的市场份额叫好者亦有之。

上海峻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经济十分认可美即所取得的市场业绩,他认为外资化妆品集团接触美即,既是对该品牌的肯定,也是对不断成长的面膜品类的重视。事实上,在已经保持了绝对优势地位的面贴膜领域,美即以26.4%的市场份额遥遥领先,李经济认为,新生品牌如果想分食美即现有的“胜利果实”实属不易。当面膜品类从成长期逐步转向冲刺期,步入成熟阶段的美即料不会有大的品牌定位波动。因此“同类品牌的机会在于不断开拓新兴市场”。

广州名尚化妆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洪亮听到“美即要被卖了”这一消息后,兴奋难掩。他的高兴源于过去十多年时间里,“联姻”外资后的本土品牌大多难逃“雪藏”命运,推理可知,美即被收购之日,极可能就是面膜品牌格局重新洗牌之时。

事实上,过去外资化妆品集团对中国的“渠道论”水土不服,收购本土品牌也大多是看中品牌背后的渠道优势。而以美即品牌现有渠道资源而言,并不足以成为外资品牌的“心头好”,相反,美即所代表的面膜品类近年来的卓越表现更为人乐道。因此,美即被收购后是否会被“雪藏”还有待商榷。

    代理商反应淡定,保持利润才是王道

2005年起家于屈臣氏的美即,近年来已经完成了全渠道的整体布局。哈尔滨万妆化妆品商行总经理王强告诉记者,虽然专营店渠道尚不能算作美即面膜销售的主流渠道,但美即在黑龙江专营店的表现令人欣慰。他认为美即已经成长为一个具有高认可度和较强消费者号召力的品牌,当下的美即公司,“只要市场政策没有大的波动,其在专营店的业绩就会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

陕西冬宇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振山对美即可能出现的控股权转让也表现出并不care(关心)的态度。作为多个面膜品牌的综合型代理商,张振山更关注的是公司代理业务与利润空间的匹配问题。他表示,不论美即品牌是否被收购,关键是品牌方能否继续保证代理商现有的利润空间。

在内地面膜市场上,美即是名符其实的老大。不论是2012/2013中期财务报表所显示的截至2012年12月31日半年即达到8.2亿港元的营收,还是旗下50余个SKU“全部在动、没有死货”的终端动销,都说明市场对于美即的积极认可态度。接受采访的代理商均表示,美即现在的品牌状态不会给代理商造成过多负担,货品的动销能力也非常强。因此,即使品牌未来出现大的动荡,亦不会动摇代理商现在“力挺”品牌的信心。

    面膜第一股花落谁家?

在坊间传闻的“潜在要约人”中,既有化妆品巨头欧莱雅,也有专注于家庭及个人护理领域的联合利华,还有传言称上海家化也可能来“凑热闹”,但家化8月6日已明确表态:“不可能收购美即”。

分析这些可能的收购主体,欧莱雅与美即的“绯闻”已是“梅开几度”。这也难怪,自2006年斥资6亿英镑收购个人护理品牌THE BABY SHOP(美体小铺)后,欧莱雅已经完成了集团旗下的品类扩充:定位从高档到大众的护肤品牌、植村秀领衔的彩妆军团,到时下电视广告颇为频繁的欧莱雅洗护系列,这个来自法国的化妆品集团似乎正在成长为一个品类“巨无霸”。

此时能够入其“法眼”的一定也是具有品牌特色且兼具消费者认可的新兴品类。根据尚道女性营销的统计数据,面膜品类在2001年—2009年的增速高达31%,这个品类以及其中的佼佼者美即自然引起了欧莱雅的注意。

事实上,不论美即股权变更的“橄榄枝”伸向何方,它都将肩负起完善品类结构的重任。有营销专家说,一流的商业模式是挣资源整合的钱,二流的模式是挣顾客的钱。从这个角度说,美即此番寻求收购,也是为品牌自身寻找更广阔平台。对美即收购或股权变更一事,本报将继续予以关注。

推荐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