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O记者 刘颖
——“大树底下好乘凉”,渠道商希望美即不被“雪藏”
“前几天,公司来的大区经理压根都没吱一声,这说卖真的卖了”。面对“欧莱雅51亿元收购美即”的新闻,杭州正庄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波内心五味杂陈。虽然之前媒体报道已让他给自己打了“预防针”,但消息似乎来的还是有点快,作为美即合作多年的区域代理商,他自称有一种“无力感”。
黄波告诉《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在前两年坊间有美即出售的传闻时,他曾经直接电话询问过美即公司,得到的回复是“这绝对不可能,我们一直做的很好。”那么现在的卖是因为做的不好吗?黄波认为,品牌的走向和资本的运作都是厂家高层的选择,他不甚了解,但他认为,美即一直做的不差,如果卖,资本套现的可能性最大。
在他看来,美即吸引欧莱雅的是因为其在细分领域的独特品牌优势,而面膜领域一直欧莱雅比较薄弱的,正好趁着这几年面膜品类业绩大爆发,这样的收购是顺应市场需求的。
代理权会更迭吗?
作为代理商,黄波最关心的是,一旦欧莱雅接受美即的运作,是否自己现有的品牌代理权就没有了。按照现有欧莱雅的运作方式,集团下的大众品牌一般选择的是各个区域实力最强、资质最优的代理商进行品牌军团的整体合作。如果真的在品牌重新布局中被收回代理权,他只能认命,“没办法,我无能为力。”
就渠道资源看,他仅负责浙北四个地级市的CS渠道,美即这块的表现并不算出彩,而在实际上,这个渠道做起来却是很不容易的。黄波说,经历了早期“痛苦”的空白市场开拓后,2009年和2010年是正庄运作美即最舒服的一年,年回款能保持在500-700万间,而2012年,来自流通渠道的窜货导致了价格体系的混乱,这一年很全国很多代理商一样,他做的很吃力。“好在2013年上半年,美即对全国经销商进行了条码控制,缓解了窜货,销售开始上扬,却又发现被卖了。”
其实,在黄波看来,撇开自身经营角度,他认为,此次美即“出嫁”欧莱雅对品牌来说是件好事,毕竟“大树底下好乘凉”,欧莱雅在商超渠道的强势以及强大的研发和营销实力都将加码美即巩固“第一面膜品牌”的地位。
如若黄波的担心成真,欧莱雅的代理商是否都有能力将品牌接过来做好吗?怡亚通大泽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聂峰辉表示,作为溢价25%收购的品牌,欧莱雅应该会理 性地为品牌选择合适的分销商。“不一定就会是我们这种前期合作做欧莱雅的经销商,应该是根据市场需求和经销商特色,怎么能做好品牌怎么来。”当然,聂峰辉也表示,他肯定乐于尝试美即这样有特色的专业面膜品牌,也相信自己多年来积淀的网点实力会让品牌在广西再上一个台阶。
然而,西北某欧莱雅代理商经理并不这么想,他认为,多年与外资企业的合作固然给大代理商带来了标准化的管理和专业的人才结构,但实际上,话语权有限的情况也造成个别代理企业存在严重的缺乏自主创新,过于依赖厂家,在终端动销效率上甚至不如中小代理商。此外,对于惯于做护肤的代理商来说,能为面膜品牌投入多大的运作精力,是否玩得转终端都应该打个问号。
美即会被“雪藏”吗?
谈到收购,“羽西、小护士”等俨然成了外资收购本土品牌失败的典型案例,被“雪藏”的命运备受业界感慨。在和《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沟通中,黄波主动提起了品牌走向的话题,他表示很担忧美即也陷入打入“冷宫”的尴尬,恐其卖的结果将令人扼腕。
“一切都不太好说,本土品牌被收购命运向来多舛。”在黄波看来,相对于欧莱雅从高端化妆品到日化的大规模阵营,美即这个小品项很微弱,可能在商超渠道中的销售占比还不如欧莱雅的洗发水高,有可能重蹈覆辙。
与之截然相反,聂峰辉对此次收购表现了十足“正能量”的支持态度。他分析,当今中国的市场环境已非十年前品牌稀缺状态,对于欧莱雅来说,渠道资源和品牌资源都不紧缺,如果想操作更主导,绝对有开发新的面膜品牌的实力,而此番收购在集团层面上除了品类的快速补充,取得良性的市场收益应该还是核心目的。“花大价钱买了,后面肯定是要推出来挣钱的,这样的中国好品牌,我敢断言,欧莱雅绝对不会藏起来。”在采访最后,聂峰辉甚至要和记者打个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