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11-04
  • 阅读量:181
  • 来源|
  • 作者|李惠华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熟知这句话,恐怕很大程度上还得归功于资生堂不遗余力地“自我介绍”。早在140年前,这句原载于中国《易经》坤卦的词句就成为“资生堂”三个字的背书。资生堂也是少有的以汉字作为公司名称的日本企业。
  无独有偶。在不久前结束的全球化妆品百年经典海报展上,资生堂早期设计的一组唐草花纹海报吸引了众多专业设计人士驻足观赏。造型优美、圆润多变的唐代花草图纹是资生堂自上世纪20年代就开始启用的重要设计元素。资生堂代表性的设计师山名文夫认为,“唐草花纹具有超越时光、世界性的根源形态的美,可以幻化出无尽的变化。”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句原本肇始于晚清洋务运动的口号,恰当地描述了资生堂的成长路径。有意思的是,洋务运动轰轰烈烈的19世纪七八十年代,也正是资生堂在日本开设第一家西式药房的日本明治维新时期。
    善于借鉴和吸收东西方国家传统文化、现代科学的精髓,同时融入本民族的性格特征、价值主张,这是资生堂140年来从未停止的学习之道。另一方面,作为世界一流的化妆品企业,资生堂在审美文化、产品研发、品牌塑造、渠道建设上积累的经验使得它在亚洲尤其是中国追随者众。
    从1983年与北京丽源合资算起,资生堂进入中国恰好三十载。不同于宝洁、欧莱雅的收购式扩张,资生堂非但甚少收购其他化妆品品牌,而且从一开始就着力创造中国市场专有品牌,华姿、欧珀莱、泊美、悠莱。除了最早期的华姿,每一个新推的品牌都与中国渠道的发展密不可分。欧珀莱奠定了百货早期高端品牌的地位,成为百货“三欧”的象征性品牌之一;泊美则在2001年瞄准了方兴未艾的化妆品专卖店渠道,成为进入该渠道最早的有品质、有形象的品牌产品;悠莱顺应了日化店转型为精品店的需求,大幅提升终端形象和服务。
  也许是进入中国时间早,也许是与中国同处东方文化圈,在过去的三十年里,资生堂对于中国市场的敏锐度不仅比日本同行更精准,也比欧美竞争对手更灵敏。回过头来看,无论是欧珀莱,还是泊美、悠莱,它们推出的时机都是对手毫无准备的“空白期”。1994年欧珀莱推出时,百货虽然是主流渠道,但进入该渠道的品牌屈指可数,尤其缺乏高品质、高形象、高服务的“三高”品牌。欧珀莱的进驻,满足了彼时一二线城市高端收入人群对化妆品专柜品牌的所有想象。
  而泊美诞生的2001年,正是流通批发渠道开始向终端转型、美容院向日化店转型的历史机遇期,在充斥着无形象、无保障、低品质产品的三四线市场,泊美不仅让迷惘中的终端店主抓住了转型的契机,也奠定了它在基数更大的大众市场领先的地位。
  虽然没有比欧珀莱、泊美更成功,但是悠莱树立了资生堂在专卖店的标杆地位。如果说泊美是试水专卖店渠道,那么悠莱则是资生堂真正重视中国专卖店的开始。这种重视不仅体现在它将日本资生堂专卖店的经验传授给中国专卖店经营者,而且它所创立的陈列形象、销售技巧、管理系统以及待客服务标准,也为正在进入或将要进入专卖店的国内外品牌提供了“示范”意义。
    不过,目前来看,这位一直在学习和被人学习的“三好学生”似乎正陷入“前有狼后有虎”的境地。随着一二线城市购买力提升,一线进口品牌逐渐占据高端消费的主流,包括“三欧”在内的非进口品牌在一二线城市高端百货的地位日渐边缘化,虽然消费基础夯实,但增长明显乏力。而相比兰蔻、雅诗兰黛、迪奥等一线进口品牌目前在高端百货的强势地位,资生堂旗下进口品牌SHISEIDO的优势并不突出。而另一厢,佰草集、自然堂、珀莱雅、相宜本草等国产品牌在大众市场的崛起也让包括资生堂在内的跨国企业压力倍增。因此,如何巩固其在专卖店渠道的标杆地位,以及重新树立百货渠道新竞争环境下的“三高”标准,是资生堂亟待解决的“中国式问题”。
    无论竞争环境如何,从合资生产中国市场第一个专有品牌开始,资生堂从未停止探索这个市场的独特性。事实上,学习和被学习是这家有着140年历史的企业最值得深究的发展轨迹。

推荐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