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人力资源专家剖析行业人才供需规律——
CBO记者 熊秀娟 广州报道
【导读:】
每到岁末年关,化妆品行业就会刮起一阵候鸟迁徙般的辞职高潮,这种现象在基层工种中更为频发。春节过后,很快又是一年一度的校园春季招聘会,届时,各大中小企业前往高校举办校园宣讲会,介绍企业文化和行业优势,吸引优秀毕业生加入。
什么原因造成行业基层人员的高流失率?作为用人单位的企业,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在挑选人才时有哪些差异?未来哪种人才将为化妆品行业最稀缺人才?……
带着这些疑问,《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对话资深人力资源专家——锐旗人力集团董事长杨希宏,为我们就以上问题做深刻解读。
锐旗人力集团简介:由世界500强人力资源巨头万宝盛集团和原广州市锐旗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于2011年4月共同注资成立,为合资公司。业务涉及消费品、制造、服务、公交物流等行业,蓝灰领的批量招聘,派遣服务、人力资源外包、终端销售管理外包、人力资源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内训等派遣员工人数超过17万人。全国100多个城市拥有服务网络,职员600多人。
【大型企业喜欢“潜力股”自己培养】
“国外优秀的猎头都是60岁以上老头,他们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人脉资源,能以专家的身份为客户制定贴身的职业规划。我国从事猎头工作的一批同行还普遍年轻,在技术上我们也落后国外几十年。”杨希宏开门见山地说。
说这句话时,杨希宏已是合资公司——锐旗人力集团董事长的身份,但在他身上,我们丝毫感受不到大企业家的冷峻和高深莫测,而是学者般的儒雅和平易近人。
“公司发展到今天,我们合作过不少化妆品行业,有耳熟能详的大型企业,也有最近几年快速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他们在人才需求上有很大的不同,大型企业更喜欢招大学生从零开始自己培养,中小企业更喜欢‘拿来就能用’的上手快的有工作经验的社会人才。”杨希宏总结。
企业的需求决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对人才的定义方式也不同。大型企业注重人才的人格特质、领导力培养;中小企业注重人才过往的业绩记录,过往给企业带来哪些创新和变革,职业操守等。
杨希宏结合20年来与化妆品企业的合作经验总结,大型企业看中的人才通常有潜质、有张力、坦诚。
“大型企业有着非常完善的培训体系,和他们合作,是我们向他们学习,他们提出明确要求,让我们来配合;中小企业需要我们制定出全套方案,他们按我们的建议来执行。”杨希宏说。
杨希宏介绍,几年前锐旗人力集团曾为应届生提供过面试前的培训,但后面发现这种培训并没有太大意义。
“培训学生增强了学生通过率,但短期培训给企业带来的只是学生表象上的包装,企业需要的是人才的本质,剥开浮华外衣里人才的核心品质,所以后面再没为大学生做过这种培训。”杨希宏说,和拿来主义相比,大型企业更喜欢自己培养。
【中小企业偏爱“万能钥匙”拿来就用】
“相比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的,万能的,什么都能干的。”杨希宏直言,中小企业发展的速度快,需要成型的人才,所以他们的人才大多来自社会。
最早与中小企业合作,锐旗人力集团为他们提供人力资源经理招聘和中高层体系的建立,随着最早这批合作的中小企业成长,锐旗所提供的服务也相应作出调整。
2010年开始,锐旗人力集团开始减少为化妆品企业提供中高层人才招聘服务,改为基层人员的输送和终端外包服务(如终端促销员的外包,终端网点的外包等)。
在交谈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目前化妆品行业基层促销员年度流失率几近100%(每年约5~6万人流动),杨希宏分析这其中的原因,最主要是国内化妆品品牌的人力资源管理薄弱,对员工的关心不够,导致基层人员的企业归属感不强。基层员工的职业通路没有打开,没有上升空间,没有纵向职业通路,看不到希望。
【未来:研发型仍是稀缺人才】
对中国领先的几大家化妆品企业培养出来的人才,由应届毕业生开始成长到中高层阶段后,大多流失进入中小企业升为高管或独自创业,我们称这些大型企业为“中国化妆品人才的黄埔军校”。
经济学有一条微笑曲线,说的是在产业链中,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处在两端的研发和销售才是高附加值所在。因此,产业未来应朝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
杨希宏总结大型化妆品企业这几十年,共培养了两类人才——管理人才和销售人才,却忽视了研发人才的培养。大学教育与行业所需人才的接轨还未同步,其结果是造成中国前两类人才很多,研发人才十分缺乏。
对于未来化妆品行业人才需求的趋势预测,杨希宏表示,分三个时期来看。短期来看,需要销售奇才;中期来看,需要管理人才;长远来看,研发人才仍为行业最缺失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