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5-22
  • 阅读量:5878
  • 来源|化妆品财经在线
  • 作者|徐紫绡

功效化+场景化双驱动,头皮护理重构个护增长逻辑。

2025年,头皮护理进入全新发展周期。微生态、医研共创与全场景延展,正成为赛道的三大关键词。在科研“内卷”与功效焦虑的双重驱动下,品牌纷纷向“面护级标准”靠拢,争夺下一个五年的增长高地。

过去以“去油去屑”为核心的基础洗护,已难以满足新一代用户的高标准。他们不仅关注脱发、头痒等表层问题,更看重头皮生态、毛囊活性和整体健康循环。头皮护理,正从“洗发水的附属功能”变为独立消费场景。

据美容趋势研究机构Spate监测,关键词如“脱发治疗”“荷尔蒙性脱发”在Google平台的月均搜索量已达4500次,同比暴涨67.4%,反映出大众对头皮问题的关注正从局部走向系统,从外观焦虑走向健康管理。

01
行业步入黄金增长期
功效化成为竞争新焦点

根据欧睿国际数据,2024年中国头皮护理市场规模已突破210亿元,同比增长达19.6%,预计2029年,中国整体洗护发市场规模将达到800亿元,头皮护理作为最具成长性的子赛道,正逐步成为核心驱动力。

这一趋势在2025年一季度数据中已有明显体现:线上功效型洗护产品销量同比增长超35%,其中“控油蓬松”“抗敏舒缓”“微生态调理”成为搜索和转化双高的关键词。

消费者对头皮护理专业化的认知也在加速提升,超65%的消费者认为“头皮健康决定发质好坏”;55%以上的用户表示愿为“可见功效”“临床验证”“专业仪器护理”支付更高溢价。功效化不再只是护肤品的专属标签,也成为头皮护理产品新的价值锚点。

例如,滋源推出的“头皮微生态洗护系列”,将皮肤屏障护理理念延伸至头皮环境修复,搭载可视化头皮检测服务,强化用户的“科学养护”体验;霸王新推出的三肽防脱系列则通过功效成分的精准化和临床背书,提升品牌在年轻消费者中的专业感和信任度。这些品牌的举措无一不在释放一个重要信号:个护、护肤、类医美的赛道正在趋于融合。

 
这一趋势推动品牌向“护肤级研发”“医研共创”加速靠拢。与其说是洗护品牌在拓展新类目,不如说整个个护行业正向“类医美”逻辑靠近,试图通过成分、机制、路径上的专业化,重新定义头皮产品的价值锚点。

02
微生态、多肽、中医药三大技术路径形成分化竞争

从前不久的上海CBE展会上,也不难发现头皮护理正在从“去油去屑”的表层诉求,向“调节微生态”“激活毛囊活性”“修复屏障功能”三大核心方向深入。

1. 微生态护理成为头皮产品“科研升级”的切入口

以滋源、惊时等为代表的品牌将“微生态组学”概念引入产品设计,从益生元、仿生脂质等成分出发,尝试通过调节菌群环境恢复头皮生态平衡。这一思路与护肤领域的“皮肤屏障重建”一脉相承。

 
2. 多肽技术正成为洗护产品破圈关键

从抗老、美白等医美概念中借鉴思路,多肽因其精准靶向、良好渗透力而受到重视。部分品牌已将其应用于控油、促生发及强韧发根等功能领域,形成“面部级成分头皮用”的创新卖点。

 
3. 中医药路径借势“国潮+药妆”双轮驱动,形成差异化护城河

以华夷、苗霸等品牌为代表,其将传统方剂与现代工艺融合,围绕防脱、生发、健发建立完整产品线,并向口服、理疗等延展,打造系统化头皮健康管理方案。

可以看到,品牌的创新路径逐渐走向清晰分化,洗护行业有望从“产品同质化”走向“机制专业化”的新阶段。

03
从“单一洗护”到“养发空间”
服务+场景成新变量

值得注意的是,头皮护理的增长不仅来自产品,更来自服务体验的升级。

据《2024中国头皮护理行业白皮书》数据,约43%的消费者表示,更愿意在“专业护理场所”接受头皮管理服务,其中25-35岁女性为主力客群,付费意愿较高、复购黏性强。

据CBO观察,部分品牌已经开始布局“专业护理机构+家庭产品”双场景模式,例如推出检测仪器+护理项目的头皮SPA门店,或打造“居家+精准修复”的使用机制,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化的养护习惯。

此外,线下空间的“美业赋能”趋势明显。头皮护理产品不再局限于商超货架,而是被植入发廊、美容院、护理会所等专业渠道,配合检测仪、护理流程、会员系统进行“软性科普+强体验销售”。


一些品牌开始承担起“头皮健康教育者”的角色,围绕脱发成因、头皮类型、产品使用机制展开内容科普,强化品牌的专业信任感。这种“品牌即知识库”的思路,使其在私域沉淀、会员运营中表现出更强粘性。

同时,“科研话语权”正逐渐取代“广告力”成为新护城河。投入研发、布局实验室、与高校/医院共建项目等,成为新锐品牌在高端赛道破局的关键路径。对头皮护理而言,这不仅是一场成分技术的升级战,更是一次行业角色的认知重塑。

头皮护理不再是洗护品类的附属细分,而正在成为一个拥有独立技术体系、消费路径与服务逻辑的新消费领域。

推荐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