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对本土化妆品产业而言,是悲喜交织的一年。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化妆品零售额为1825亿元,同比增长10%,增速降至十年来最低,而增速放缓必将导致行业内部竞争加剧,品牌商、渠道商、零售商等众多从业者都感受到阵阵寒意。另一方面,微商渠道迅速崛起,成为本土品牌的另一销售战场,更有品牌将其视为救命稻草。2015年化妆品行业仍然波诡云谲,还有哪些角逐会成为常态?
专营店马太效应加速
2015年1月28日,娇兰佳人在广州宣布第1000家门店开业,而亿莎、唐三彩、千色店等区域连锁初具规模,连锁专营店在全国已成趋势,单体店在当下生存无疑十分艰难。
随着娇兰佳人、唐三彩、千色店、金甲虫、保定东大等众多百强连锁专营店分别于2014年左右开放加盟,2015年的专营店渠道马太效应将更加明显。强者恒强,个体门店在运营和管理等压力之下选择关闭或将成为常态。当然,屈臣氏对于三四线市场的蚕食将进一步加速这一进程。
微商渠道有望规范化
在经历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的破茧而出和野蛮生长之后,2015年微商渠道将成为化妆品销售继百货、KA、专营店、电子商务之后的第五大渠道。
随着百雀羚、欧诗漫、韩束等传统线下品牌的强势入局,微商渠道代理商的规范性和专业性将得以提高。随着微信对朋友圈广告功能的开通,未来进一步抑制个人广告刷屏趋势已成必然,这或将极大改变当下微商重度依赖朋友圈流量刷屏的模式。最后,随着微商群体的不断壮大,国家工商总局出台类似直销行业的管理规范也存在极大可能。
复兴单品牌店的尝试
单品牌店在中国一直是带刺玫瑰般的存在,外表艳丽,时而也有人被扎“放血”。
目前市场存在的单品牌店包括:悦诗风吟、爱丽小屋、谜尚、The Face Shop、佰草集、林清轩、牛尔、欧舒丹、双妹、蜜思肤、植物医生等,但由于单品牌店对于企业直控终端的能力、吸引顾客消费的品牌力等诸多因素有着极高要求,最终能够获得消费者认可并良性发展的品牌专卖店并不多见。
2014年底,上海家化透露重启品牌专卖店项目,并于2014年12月在上海、长沙尝试推出升级版的体验型品牌专卖店形态。与此同时,韩国知名品牌SKIN79前不久入驻中国市场时也宣布未来将尝试开设类似悦诗风吟的单品牌店。不难预测的是,随着百货、KA、专营店、电商渠道竞争的白热化,2015年将有更多化妆品品牌尝试单品牌店,尽管这条路并不好走。
渠道库存“淤泥”终消
化妆品行业长达十年的订货会模式以及品牌无视市场规模的增长目标让化妆品行业渠道库存高居不下,而企业无限透支的市场增长目标也引得代理商怨声载道。
自2014年开始,这一局面正逐步改善,如联合利华在多个地区降低销售目标以求帮助代理商消化库存,一位本土知名企业的销售负责人也告诉《化妆品报》记者:“此前渠道的货品库存确实太多,我们企业2014年的目标增速调至20%,而2015年部分地区的目标增幅仅为10%,这在整体行业低迷的状况下将极大地帮助渠道商消化库存,良性发展。”
在行业整体低迷的同时,大部分企业都开始放缓脚步,开始构思符合实际市场状况的良性发展,渠道“淤泥”也有望在这一年掏清。
广告形式呈现多业态发展
2012年至2014年的“限娱令”极大地将电视屏幕的优质资源稀缺化,导致化妆品企业在同一节目投放的广告费用节节攀升,这也促使化妆品企业寻求其他有效的替代方式。
如高铁站,2014年上海虹桥站接连出现科颜氏、鸥美药妆、悦诗风吟三家化妆品专卖店,并不理想的门店客流量使得门店的品牌展示功能更多于销售。温碧泉自2013年便开始在广州南站尝试进行品牌展示。
视频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兴的媒介工具使得品牌可以打造出更具吸引力、更好玩的广告形式,让企业可以将部分资金倾斜到这些更具性价比的消费者聚集地。
化妆品管理趋严
2014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药监局”)出台的“10号文”将美白化妆品纳入到特殊用途化妆品进行监管,引得广东地区企业一片“呛声”浪潮。
2014年底,药监局相继对外公布《化妆品标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和《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不出意外,这两大行业规范性文件都将于2015年正式对外公布。上述两份征求意见稿和此前药监局相关人员的对外讲话都透露出,未来化妆品行业的监管明确以下原则:企业主体负责、行业自律、新原料4年观察期、监管将安全与功效并重。这些严格行业监管的气息,或许还将引起粤沪两地企业的强烈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