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商又一次被主流媒体瞄上。5月19日首届“中国微商诚信誓师大会暨诚信品牌颁奖典礼”落幕后,微商的诚信规范化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央视各节目围绕微商“诚信誓师”作出相关报道的同时,微商“杀熟”、“微传销”等问题也屡次被其曝光。
CBO记者 何辰
5月22日,央视新闻曝光微商“杀熟”没商量,微信朋友圈成假货重灾区;5月23日,央视记者称亲历微商大会“似传销洗脑会”;5月23日《新闻30分栏目》,举报者“严女士”以亲身经历剖析“微传销”种种骗局。
业内人士分析,央视一系列对微商渠道问题的曝光报道或将引发该渠道“大整改”,渠道净化、规范指日可待。微商从业人士也呼吁,走正道、卖正货、说实话,净化和维护微商生态需从每一个从业者、每一句话、每一次销售做起,“成功没有捷径”。
订单、炫富系造假 央视点名批评“微传销”
5月23日,央视《新闻30分》栏目播出“改头换面,传销进入朋友圈”的记者调查报道,举报者河北微商店主“严女士”以亲身经历剖析“微传销”种种骗局。
严女士在上述节目中表示,她去年8月通过同学的朋友进入微商,接触到一名微商从业者,经常在微信朋友圈中发卖东西的支付宝收入截图,和有车有房四处游玩的生活照片。“她说的天花乱坠,保证一个月起码赚上万元,还有半年买保时捷的,我越来越动心。”
最终,严女士加入该微商团队,拿了6000元货。“这个面膜一盒6片,她告诉我市场价为198元,从她那直接拿货会比较便宜。”但事实上,严女士拿货后近2个月时间,向微信里几乎所有认识的人都推销了一遍,仅卖出十多盒,纯利润约六七百元。
此时严女士的“上家”在她抱怨时点出“症结”所在:真正的赚钱不是靠零售,而是要靠发展下线,而手段就是作假。严女士在报道中指出,通过一些软件,“说自己发了多少快递、订单都可以”,快递类别可以自由选择,地址、时间都可以随便改。除了订单造假、收入造假外,那些全世界各地旅游的炫富图片,同样也可以通过虚假定位等手段造假。
“我感觉这个跟传销特别类似。”严女士表示越来越痛恨这种骗人的把戏,最终决定洗手不干并曝光这种行为。
微信“杀熟”系假货重灾区 央视记者称微商大会“似传销洗脑会”
事实上,这并不是央视第一次“曝光”微商渠道存在的种种问题。早在4月10日,央视新闻调查就曾播出过“热销微商面膜背后”的新闻报道,引发各大主流媒体纷纷转发报道,使事件持续发酵。
5月22日,央视新闻称微信朋友圈成假货重灾区,微商“杀熟”没商量。一位“谭先生”向央视记者爆料称,其在网上看到了一串比较满意的手串,加了对方的微信花2700块钱买下中意的手串;手串到手后,发现与网上的图片相比根本不是一回事,这个手串市场价只有150元。而当他想退货时,对方却消失了。
5月23日,央视报道称记者亲历微商大会,似“传销洗脑会”。据报道,央视记者混入北京某品牌微商大会,有保安检查入场者身份,要求只有一次性拿货5万元以上的一级以上代理才能入内。而大会现场“许诺宝马、路虎等品牌汽车等高额奖励、洗脑式煽动情绪”等手段给该记者留下深刻印象,一位微商代理直接告诉记者“发展下线越多越赚钱”。
微商或将被“严打” 从业人士呼吁“净化”从自身做起
《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了解到,面对目前出现的种种“微商乱象”,尤其是面膜、化妆品等产品中出现的问题,今年3月,国内首部《中国化妆品微商标准(执行草案)》已面世,草案对微商所经销的化妆品做出了严格规定,如必须具有生产许可证、商标注册证、卫生许可证等相关资料。
然而,一个多月过去了,售假现象依然屡禁不止,近期有媒体报道,杭州一女子因在朋友圈售卖假冒名牌被送上了法庭。据悉,根据《刑法》规定,她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最高可判7年的有期徒刑。
河北省公安厅民警张伟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在微店上只收钱不发货的,或者销售假冒商品的,交易额单次或累计达7000元或以上的就构成诈骗,公安机关将按刑事案件立案,追究其刑事责任。”
律师甘国斌也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公开表示:“微商利用软件伪造交易记录和聊天记录,对消费者进行虚假宣传,诱导消费者购买其产品的做法,是一种消费欺诈。消费者可以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5条和第55条的规定,要求微商进行赔偿,赔偿金额是消费额的三倍。”
面对微商的种种问题,资深专业微商人士张武功在其微信朋友圈表示,微商一旦被贴上微信传销的标签,后果比传销更可怕。“央视报道打击的不是微商本身,而是微商渠道中存在的假大空等问题”,大力曝光打击之下,“那些天天晒单炫富吹牛的可以休矣”。
张武功更呼吁:“合法合规才是微商经营的天条和前提,摒弃多级拉人头圈代理、实实在在回归零售及分享的本质才是正道”,并强调成功没有捷径,呼吁所有微商从业人士“走正道、卖正货、说实话”,净化和维护微商生态,从“每一个人、每一句话、每一次销售”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