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06-13
  • 阅读量:640
  • 来源|《化妆品报》
  • 作者|赵竞

日前,香港化妆品零售连锁莎莎公布了集团自2015年1月1日起至3月31日止的2014/2015财年第四季度财务报表。数据显示,莎莎在第四季度营收22.436亿港币(折合人民币17.967亿元),同比下降2.6%。香港零售低迷的环境下,莎莎“大本营”表现本不给力,而如今Shopping Mall不断冲击莎莎“一站式模式 ”,香港莎莎或正处于“内忧外患”的艰难时刻。


据莎莎官网公开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3月31日,莎莎在大陆门店总数达到65家,而据《化妆品报》记者掌握的2014年莎莎在我国华南地区的新店开业信息显示,莎莎2014年在华南地区的开店数量达到7家。           



香港零售低迷  莎莎“大本营”表现不给力

报告显示,香港及澳门仍是莎莎的主力市场,第四财季营收18.373亿港币,同比下降2.4%,同店销售额上升0.9%,成交数量为460万元,同比上升2.1%。其中,内地游客虽然在成交量上增长约12%,但在成交单价上却下跌约13%,一直拖累整体表现。

财报认为,香港零售市场第三财季的弱消费气氛仍在持续,加之港币对多个外国货币明显升值,削弱了香港对内地游客的吸引力,同时也对本地消费意愿造成了负面影响。

受近几年多起“反水客”事件影响,香港对内地游客往来香港自由程度的限制加大,这些都对香港的消费市场造成了重大影响。不只是莎莎,香港整个零售业在去年都遭遇寒冬。据统计,2014年香港零售业销售总额同比减少0.2%,出现11年来的首次倒退。今年1月零售业销售额更是大跌近15%,创下10年以来的最差记录。

本季度的财报数据显然令人遗憾,因为此前莎莎营收都获得了两位数增长。

“一站式模式”单挑“Shopping Mall” 莎莎面临严峻挑战

“一站式化妆品专门店”是莎莎在亚洲首创的化妆品模式,即指护肤品、香水、彩妆,头发/身体护理产品及美容用具包罗万象,汇集多种国际专业优质品牌和高端、中端、大众化等不同价位的产品,让消费者省去四处采购的时间和精力,使其购买化妆品更轻松、更享受。
然而,这种曾经被视作领先的化妆品销售模式,正在遭受内地多种商业业态的冲击,同时,多个品类集中销售的模式在内地消费者眼中已经不再新鲜,本土成长起来的日化专营店渠道正在将品类营销玩得“风生水起”。

此前媒体报道显示,莎莎在内地采用“因地制宜”的产品策略:首先是挑选季节性产品组合,比如华南气候依然炎热,而北方已进入秋季,因此莎莎对每一个城市销售的产品均谨慎选择,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其次,莎莎还针对不同城市的消费者购买力和购买习惯组合不同的产品,以满足客户的需求。第三,莎莎在内地根据不同的季节和时机进行多种产品促销活动,使产品更具吸引力。然而据记者了解,莎莎在内地门店的销售并不依赖于打折促销,其品牌产品定价与专柜无异,致使其在国际知名品牌的销售上面临着百货专柜的冲击。因此,其业绩表现仍离不开香港“大本营”的支撑。

然而,踏入2015/2016新财年至今(2015年4月1日至今),整体消费环境和内地访港旅客人次仍受不同因素的冲击而未见明显改善。因此,进入“内忧外患”艰难时刻的香港莎莎,此时或许比任何人都希望香港零售业态早日回复以往的繁荣。

推荐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