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06-28
  • 阅读量:1368
  • 来源|《化妆品报》
  • 作者| 杨宇婷

随着彩妆的流行,卸妆概念也逐渐受到更多关注。透过卸妆产品的原料、技术,从生产视角看待卸妆品类,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更好的使用体验是前进动力

追溯卸妆产品的历程,可以发现其实它只是清洁产品中的一个分支。蔻诗曼嘉化妆品(苏州)有限公司责任研究员苏炯锡告诉《化妆品报》记者,“过去,脸部和身体都只用香皂清洁,但现在分成了身体沐浴乳和面部清洁,而根据脸部受污染程度,再将脸部的清洁产品细分为洁面乳与卸妆液等。”

这是卸妆概念的最初形态,到如今卸妆又衍生出更多品类,较为常见的有卸妆油、卸妆水、卸妆啫喱等。科丝美诗(中国)化妆品有限公司研发负责人顾小芬接受本报采访时介绍,随着“韩风”盛行,像巴妮兰的卸妆膏等新型卸妆品类也相继涌入中国市场,且销售火爆。

那么,“韩风”背后真正促使卸妆产品品类细分的动力又是什么?苏炯锡表示,“卸妆产品不像彩妆会因社会审美及流行趋势的影响而追求多样化,卸妆产品的多元化更多是在使用简便性和使用感受上进行改良,并以此作为发展的原动力”。换句话说,这样的品类多元化是为了更新使用感受,并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这也利于卸妆产品找到合适定位。苏烔锡还告诉记者,“在日本卸妆产品中,卸妆油占据50%的市场,且主打温和无刺激卖点;在韩国,市场上有卸妆油、卸妆膏、卸妆凝胶等多样化卸妆产品,消费者在各种销售渠道都能买到所需产品。但相较于日韩卸妆市场,中国市场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当然也有无限潜力,各种多样化的产品都在寻找自己的定位。但随着护肤意识的增强,卸妆类清洁产品的市场会变得非常多样化,以满足更多的消费需求。”

技术、原料双向助攻用户体验

关于卸妆产品优劣判断,网上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卸妆产品的成分越简单越好。”顾小芬也赞成这种说法,她告诉本报记者,”目前整个化妆品行业里,都在追求无添加,卸妆产品的研发生产也是以成分精简为目标。“据她透露,对于卸妆产品的研发而言,现在主要的精力是研究配方和测试效果,减去不必要的成分,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

要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需要原料的革新。据了解,当前卸妆产品的主要概念集中在功能提取物上,各种植物的花、果实等提取物被广泛应用在各种系列产品中。顾小芬介绍,目前油类卸妆产品中,有70%左右是以橄榄油作为主要成分,尽管合成油脂较橄榄油价格更低,但越来越少的客户选择这类成分。“矿脂是从石油中提取的,亲肤性不够理想,随着原料的更新换代,卸妆产品的成分也逐渐倾向于更亲肤、更天然。”

另一方面是技术的发展。苏炯锡介绍,目前技术上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剂型稳定性与使用感的冲突,而突破口可能在于更多兼容性原料的开发与大量生产应用,尽管这样的做法短期内会使成本上升,但从长远来看,拥有更好使用感的产品一定受消费者喜爱。

复合功效或成新趋势?

谈及卸妆产品的功效趋势,苏炯锡表示,卸妆类清洁产品目的就是清除彩妆、肌肤表面过剩的皮脂、废弃物等物质。要想让卸妆产品达到更好的使用体验,还得从使用简便性、满足消费者实际需求着手。

他给记者举了个例子,韩国爱茉莉的Happy Bath洁肤品牌主打的广告概念是:“采用丰富得像云一样的气泡,对皮肤无刺激。”通过在产品中增加能改善敏感性皮肤细胞质的附加元素,迎合消费者对低刺激的需求。同时,比起护肤产品的功能性,清洁类产品在剂型的多样化上拥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凝胶类、液体类的温和产品就拥有很大的空间,卸妆膏的流行也是基于简便性的改革。”

那么卸妆产品仅仅只有卸妆功能吗?顾小芬不这样认为,“已有部分品牌选择在卸妆产品中融入其他功效,在清洁功效之外,还会有一定的保湿、美白效果。”在顾小芬看来,卸妆产品融入更多功效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使用效果。

但就目前的现卸妆产品的效果而言,单一功效卸妆产品仍然占据较大份额。顾小芬这样解释,“卸妆产品属于洗去型产品,相较于驻留型的护肤品,主要功能还是卸妆,其他功能只能是附加。”在她看来,如果更多的卸妆品牌提出复合功效的主张,且在市场上反映较好,那么未来复合功效卸妆产品应该会成为一个趋势。

推荐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