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年终盘点时,2015年的阳光背后有怎样的阴影。这一年,质检通告显示,在海关欲进入中国的洋品牌化妆品不合格批次产品同比增了一倍;这一年,监管通告中没少本土品牌的身影,数次上榜者不是一家,面膜成为重灾区,非法添加已成一大毒瘤;这一年,背负“山寨”大国名号下,化妆品啥火啥假货多,造假链条呈现产业化甚至丢人丢出国;这一年,史上最严广告法出台下,虚假广告无处藏身,佳洁士吃下最高罚单,富有警示意义;这一年,中外品牌在知识产权方面都面对了一些新问题,面对毫不留情的舆论,“假洋鬼子”日子越来越尴尬,这给业界在品牌规范化建设方面提供新经验。一起看看年度五大现象级负面新闻。
标洋品牌难过海关质检:不合格产品增一倍标签问题成老大难
汇总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2015年进境不合格化妆品信息中可见,今年1月到9月进境的进口化妆品中,不合格批次共201批,分别来自英、法、德、意、荷、西、新、台、美等11个国家和地区。201批次不合格化妆品中,来自德国的产品最多,占36.8%,其次是澳大利亚和韩国,分别为14.4%和8.5%。
我国进口品法律法规中规定,每件产品必须贴有详尽的中文标签,而这似乎成为进口商的最大困扰。从公布数据中可看出,标签不合格是这些进口品被拒之门外的最常见因素,占比51.9%。消费者最为担忧的菌落超标和成分品质问题占比13.4%,而内部人士解释,大部分菌落超标问题是由于糟糕的库存条件。品类上看,洗护产品如香皂、沐浴露、洗发护发用品不合格率最高,达58.2%,其次,包括身体护理、护肤、面膜和彩妆产品均有上榜。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不合格原因多为标签问题,但由于进口化妆品总数增加,今年9个月的不合格化妆品批次总数已超过去年全年。好在,去年进入“黑榜”的一大批名品,如阿玛尼、雪花秀、迪奥、碧欧泉、科颜氏、雅顿、贝玲妃等,今年没有在同一个地方摔第二跤。
本土抽检:违法添加激素屡教不改 面膜成为重灾区
2015年来,由于电商微商渠道的爆发式增长和我国化妆品市场的扩张,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各地方食药监局纷纷加大对化妆品产业的规范监督力度,其中广州省由于化妆品生产企业数量众多,成为重点监督对象。
今年5月26日,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2014-2015年化妆品安全风险管理年度报告。报告首次公开了广东化妆品安全风险监测的结果。监测数据显示,化妆品市场评价性监测合格率达到97%以上,但美白、祛斑、祛痘三类产品监测不合格率却在25%~63%之间。报告显示,非法添加禁用药物、汞超标、线上渠道经营秩序混乱是主因。
从今年广东省食药监局发布的7次化妆品监督抽检工作结果来看,事实的确如此。从2015年1月至11月,广东省食药监局共检出104批次不合格化妆品,三家企业还数次上黑榜。104批次不合格化妆品中,功效为美白、祛斑的护肤、面膜类产品占80%以上,均为非法添加包括氯倍他索丙酸酯、倍他米松、倍他米松戊酸酯、地塞米松等在内的糖皮质激素或汞超标,另外个别产品还有菌落总数超标现象。
国家质检总局还分别于7月31日、8月26日发布面膜类不合格公告,曝光共19批次问题面膜产品、11家生产企业,并责令企业对产品进行下架召回,企业停产整顿,有品牌甚至“二进宫”。
假货难禁:韩妆、名品洗护啥火山寨啥,丢人丢出国
廉价的成本,高额的利润,我国需求旺盛的市场和相对低廉的法律成本成为滋生假货的温床。
9月,广州经济科教频道《今日一线》栏目报道,广州白云区警方打掉一韩妆假货仓库。报道显示仓库内产品均为现在网上卖得非常火的“进口化妆品”品牌,如韩国的兰芝、九朵云、可莱丝,以及一线品牌欧美大牌兰蔻等。警方表示,这些假货价格仅为正品的10%不到,销售渠道大多是微信朋友圈,对消费者宣称“海外代购”。而根据报道,一些类似假货居然还被卖到韩国。
仅从2014年6月到2015年5月,广州警方查获的制售假冒化妆品窝点就有5处以上,涉案金额最多高达2000多万元,少的也有600多万元。且其制售的仿制化妆品均为国内外名品,其中“进口韩国化妆品”最易中枪,如兰芝、HERA的气垫BB霜、可莱丝补水针剂面膜、九朵云祛斑霜,欧美大牌兰蔻、雅诗兰黛是假冒重灾区。
除了韩妆和欧美大牌护肤品,热销的国货、洗护产品和洗涤产品也频遭“李鬼”。
7月,东莞茶山镇公安分局成功端掉一个洗发水制假售假窝点。现场抓获犯罪嫌疑人3名,查获假冒宝洁旗下海飞丝”、“潘婷”、“飘柔”,假冒联合利华旗下“清扬”等品牌成品洗发水2万多瓶。并且,假冒洗护产品已销售了4万多瓶,金额达29万元人民币。9月20日,北京丰台工商局还查处了蓝月亮、奥妙、大宝多个品牌的假冒日用品及化妆品10余箱,共1000余瓶。
10月,广州市黄埔警方捣毁制售假窝点4处,查获假冒“蓝月亮”等知名品牌洗涤洗护产品成品43200瓶(块),涉案价值达3000余万元。一瓶750ML的假冒洗涤洗护用品,成本价格一般在6—7元左右,但销售价格却高达16—20元不等。通过QQ、微信等线上接单当天可发货,产品销往全国8个省(区)、15个销售下家。
虚假宣传:佳洁士获最高罚单 广告法之下渐收敛
3月,宝洁旗下佳洁士因虚假宣传被开出603万元的罚单,成为中国目前针对同类违法广告的最高罚款记录。此次罚款针对的是由台湾艺人小S(徐熙娣)代言的电视广告:“使用佳洁士双效炫白牙膏,只需一天,牙齿真的白了。 ”然而,面对罚单,这家知名企业以“广告已停播”为理由搪塞,还借机再度强调牙膏及牙贴套装“一天美白”的效果。但不少网民担心,603万元虽然是国内针对虚假广告的最大罚单,但相比厂商丰厚的利润,恐怕连九牛一毛都算不上,很难达到敲山震虎的作用。
事实上,从今年9月1日开始,随着新《广告法》的实施,虚假宣传的成本有所增加。新《广告法》中,明确禁止国家级、最高级等绝对化用语,并由原本“处广告费用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变为“处广告费用三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且广告费用低或无法计算的,直接处以20-100万元罚款。
知识产权:商标引发“血统”质疑 “洋马甲”危机层出不穷”
6月,本土知名彩妆品牌玛丽黛佳为一则由上海悦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发布的“玛丽黛佳”雨伞、毛巾、卫生巾等产品在全渠道招商的广告心烦不已。上海悦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这一行为被业内人士认为是有意“傍大腿”。国内某知名品牌CEO甚至直斥该行为是“垃圾行为”。但上海悦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沙耀春却称自己的行为合法,要求上述CEO道歉。
实际上,上海悦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商标交易,已经拿到了“玛丽黛佳”第5、18、24三大类的商标的使用权,生产和销售“玛丽黛佳”在这三大类约束内的产品并不违法。所以,除非玛丽黛佳彩妆拥有方能提出明确的证据证明上海悦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行为对玛丽黛佳彩妆构成了严重的损害,否则在现有法律框架下,上海悦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行为很难被限制。
除了商标属性问题,国内品牌“洋马甲”危机层出不穷。年初,《化妆品财经在线》编辑部就接到一起商标和标识复杂的“洋品牌”的网友投诉,一家在英国注册、在广州生产销售的护肤品牌被指责血统有问题。315之后,主流央媒也开始了对行业的“扒粪”行动,一则有关面膜品类市场乱象的报道中,对外宣称日本原装进口的某品牌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有关其血统的质疑备受关注,随即,该品牌创始人即宣称从未宣传是日本品牌。
然而,其官网上的品牌简介却与其所说截然相反,“日本原装进口”、“中日同步销售”、“COSMOBEAUTY药品制造流程”等字样仍然存在误导消费者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