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来自十八线小城市并在一二线城市上大学及工作的90后妹子,我为什么极少买国产化妆品以及进化妆品专营店,这要从我的护肤观念养成史开始说起。
CBO资深记者唐雅倩
>>> 从高中起养成护肤观,本土品牌没参加?
我想,大部分国内90后的护肤观养成都在15-20岁之间,那时候在超市买了人生中第一支自己专用的洗面奶,或许大部分人都买的是可伶可俐的磨砂款?然后被它的高清洁力弄得刺痛甚至皮肤变薄。
事实上,在上大学以前的人生中,我并不是没有接触过化妆品以及专营店,小城市的商圈里有不少以品牌专卖店为主的专营店,在跟着妈妈购物的过程中,我也认识了不少国货化妆品,并潜移默化地将它们看做大人才用的产品。
直到来到大学所在的一线城市,在受到来自天南地北各种阶层的同学的护肤观念熏陶之后,我终于开始认识到护肤的必要,并且毅然将开启新世界的第一站选在了与家乡的专营店氛围截然不同,并在大城市随处可见的——屈臣氏。
事实上,作为在信息化时代成长的大学生,我在进屈臣氏之前已经通过翻阅各种豆瓣、论坛的护肤帖子,在小本子上记了不少品牌。然而,或许第一次进屈臣氏的学生们,最后的结局大多是被屈臣氏的BA忽悠到提出来一堆自有品牌的产品,然后在之后不断刷新的品牌意识养成中将它们淘汰掉。
当然,不可否认屈臣氏的BA还是帮助我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护肤体系,但至此之后,我对于品牌、单品甚至护肤步骤等知识的吸收几乎全部来自:
网上护肤小组的帖子甚至网红达人的推荐、同学好友的口碑推荐,以及不定期在逛商场时对新品或者新品类的了解。什么,你说电视广告?我想它说的效果就跟方便面袋上的图案一样美好吧?
很显然,不管是在一线城市的商场认识品牌,还是在屈臣氏中发现小众新兴品类,或是通过颜值高又多金的网红种草,我脑海中不断构建的护肤体系,几乎全是由外资品牌组成,而国货护肤,就或多或少地因为主力渠道与年轻人的偏离,以及在营销层面,通俗的说就是“种草”能力上的缺失,没有太多参与到我以及许多90后的护肤观养成中。
而且,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护肤观构建点的价格以及品牌定位,都在不断上升。
>>> 90后消费能力不断攀升,本土品牌价格优势不大
什么?你说大学生买不起高端外资品牌?你瞧不起十八线小城市的年轻人是不?
好吧我承认,大学时期的生活费确实难以消费高价位的护肤品,但是一两个月添一件种草已久的单品还是可以承受的。当然,那时也曾受到网络上对于性价比高的国货盘点的诱惑,而购买比如一些主打本草的品牌的祛痘系列、甘油或橄榄油等单品,事实上,使用感挺好。
但是,一旦步入工作阶段,消费能力直线上升,按捺已久的购物需求开始爆发。性价比是什么?!柜姐!那个水乳精华来一套!
咳,这有点夸张,但我的购物选择空间及时机确实比大学时多出了不少,我开始以自身需求,结合各种口碑推荐,而尝试一整套护肤或者贵妇品牌的某些单品。
为什么不考虑国货?除了上一段所说的理由,还因为一些品牌的价格并不比外资优惠到哪去,甚至在各个渠道、阶段还有高低差别极大的价格出现,这让我对国货品牌的实际价值产生了怀疑。既然如此,我为什么不选择同等层级下,价格更稳定的外资品牌?
>>> 多元化渠道崛起,代购、海淘可靠性在增加
作为新时代又会花又会省的90后,眼见着近些年电商、海淘、代购的崛起,心里真是欣慰。
当然,我和身边的小伙伴们,曾经都对线上产品的真实性产生过质疑,至今对于某宝上的大部分皇冠代购也存着一些问号。但随着越来越多的高端品牌纷纷入驻电商平台,甚至外资百货、零售连锁都抢滩线上,我们对线上的信心越来越强,对于平台的选择一般是比较活动力度罢了。
而且,我在淘宝上征战多年找到的靠谱代购,以及身边越来越多出国留学的小伙伴做起了代购,这个渠道的价格就更有吸引力了,碰上外国官网打折,或是感恩节、圣诞节促销,一套高端护肤品的代购价能比国内专柜节约好几百,你说还有什么理由不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