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过去了,哪些化妆品在“作妖”?哪些化妆品年轻化真正被消费者认可?请走进本期《CBO妆腔》,听听来自消费一线的视频大调查!
Hello大家好!抱歉晚了一周和各位见面,我是在新年想搞个大新闻的财妹。虽然已经进入2017年,但《CBO妆腔》栏目并不想就这样放过2016,于是,《年度化妆品红黑榜盘点》应运而生。
据2016年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市场上经营化妆品的企业总数超过5000家,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长。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化妆品市场,有哪些单品脱颖而出获得年轻消费群体青睐?又有哪些让妹子们频呼“踩雷”?
因为视频时长的局限,财妹并不能将数百分钟的采访资料原数奉上。而是在客观公正的角度,摘选精彩片段,以一个“事实”的搬运工的姿态,传达年轻消费者真实的声音。
>>> 一、价格已不是驱动购买的决定性因素
1月4日,康师傅台湾公司宣布解散。方便面大王的衰落,是消费升级背景下,快消品“飘摇风雨中”的真实写照。
遥想当年,财妹还在郑重期待相宜本草能够让我摆脱“军训黑”时,现在的学生们已经互相种草口红色号了吧。
本期街访中选取的十位样本,皆为大学生,年龄在18~24之间。在她们细数2016年度最好用和最不好用的化妆品时,大牌产品信手拈来。如LA MER海蓝之谜、SK-II、雅诗兰黛、雪花秀和Whoo后等等。其中提到的海蓝之谜眼霜,最便宜的一款售价也高达¥1700/15ml。
对这些年轻(或者已经可以说是“主流”)消费者而言,化妆品价格已不再是购买的绝对因素,品质、服务和品牌价值,也能大大为品牌加分。
>>> 二、微博为啥成为美妆“种草”最佳平台?
对于了解新品的渠道,此次街访的妹子们口径出奇一致。有7人明确表示化妆品基本靠“微博种草”;有4人表示是朋友推荐;有2人提到各类彩妆APP。
微博、微信、微视频(短视频)这三微平台的崛起,往往意味着品牌宣传阵地的转移。君不见,均价10万的积家手表,也与网红papi酱在合作推出视频,目的直指其背后的千万粉丝。
那么为什么偏偏是微博深得品牌和消费者喜爱呢?
首先,微博是公开的社交平台,是一个可以互通意见的公共领域;其次,微博中的转发、评论和点赞为用户营造一种在场感和互动感;最后,图、文、视频等多种形式有利于广告的传播。美妆博主们在细心经营微博后,其认同者则会将关注度转化为购买力。
财妹浏览微博时发现,一般美妆博主都身兼“PS行家、摄影/像师、安利小能手”数职,个人风格越是明显,受众越活跃。粉丝上百万的大V不在少数。
>>> 三、购买渠道大调查:千万别再说实体店没机会
近年来,依托其技术平台——互联网的巨大影响力,线上狂欢似乎在业界造成一种舆论:实体零售没救了,再不转型,你就老了。
但根据财妹调查看,消费环境迭代之时,也是实体零售重振之日。
当被问及日常化妆品购买渠道时,在14个有效回答中,选择代购的有4人,选择网购的有3人;选择专柜的有5人,另有2个回答选择专卖店。从数据上看,线上线下,以7:7的比例持平。
同时,护肤品的网购比率要大于彩妆。一位妹子表示,在买一款热卖洗面奶时,她经历了“抛弃线下,转战线上”的购物转变。这样易于复购的标准品也是线上最热闹的类型。也有消费者指出,彩妆sku较多,新手甄别较困难,身边伙伴多会在实体店购买。
由此看出,在网购已经把价格压到最低时,实体店从服务和体验切入,与线上抢回流量,绝对有实力。
>>> 四、高端、小众品牌受宠,百雀羚“年轻化”做得最成功
试问,现在的化妆品界,谁不是左手一只“年轻化”,右手一只“互联网”,欢欢喜喜奔小康?
据凯度消费者个人美妆指数2016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15-29岁的年轻群体已成为化妆品消费主力军,贡献了近一半的市场份额。高端化、追捧“小众”品牌/品类、去忠诚度等已成为其消费标签。
此次街访共提及化妆品品牌33种,除了耳熟能详的大牌外,一连串“小众”品牌悉数亮相,如2012年被欧莱雅招入麾下的美国彩妆品牌Urban Decay;再如以眼妆闻名的日本贵妇彩妆SUQQU;而均价10美元的美国彩妆NYX也有被提及。
小年轻们早已懂得“不买贵的,只买对的”购物真理。尤其是在互联网普及下,澳大利亚木瓜霜这类国外本土护肤品,也可以在国内代购圈子中广受追捧。
而从“年轻化”这一概念获利的品牌,就有国货百雀羚和薇诺娜。在“你觉得近两年哪个国货让你印象深刻”这一问题中,百雀羚频频出镜。妹子们纷纷表示,它传播方式新颖,产品质量过硬。2016年双十一天猫美妆双冠王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