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一段子,问:为什么女生有体香,男人没有?答:化妆品腌入味了……做零售的人一定都熟悉一个词——“五感”,即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营销理论提出,让顾客“感受”到产品,提倡通过具象的色彩、声音、气息、味道、质感来勾勒一副美好图景,刺激欲望,再发生消费行为。现在,尤其在极重营销的化妆品界,香味似乎被滥用了。
CBO网讯(编辑 橘子)
2017年夏天,日本消费者联盟(消费生活センター,类似消费者保护组织)在举办了两天的“香气危害”活动中收到了213件的投诉,达2008年的5倍以上。
“香气危害”指的是柔顺剂的香味、除菌喷雾、抑汗剂等带有强烈香料的生活用品,所引起的身体不适。浓郁的香气无孔不入,随风飘散的邻居晒衣服时的香气,甚至连车站站员制服上的香味都可能引发过敏反应。
显然,这与日本极度重视个人形象(对“气味骚扰”容忍度低),对产品芳香有要求,从而导致的厂商加重香精含量有关。但回望国内,化妆品的“香味过重”也被消费者频频吐槽。
抛却以香味为主打卖点的香水香薰等芳香产品,以清洁护理为主的功效产品也都很爱加“香味buff”。一则为了盖住原料本身的气味;二则为了迎合消费者喜好,如有的产品会“擦边球”复制热销香水的香调。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用香味对消费者进行感官暗示。用“五感”之一的嗅觉质感,来增加消费者的接受程度,有的气味甚至成为产品专属,让人可以“闻香识化妆品”。比如,SK-II神仙水的“口水味”、欧缇丽的大葡萄水的“烂葡萄味”、魅可口红的“巧克力味儿”……
对于彩妆这种极重颜值的产品来说,精美的外观设计或许能让人毫不犹豫的掏腰包。 但是对于功效见长的护肤品和清洁用品来说,在年轻消费者个性消费需求里,嗅觉感知的重要性逐渐彰显。
最初是用来盖住原料的气味的香精,也慢慢变成产品为了俘获消费者的卖点。当瓶身被印上“薰衣草”、“草莓”、“柑橘”等“有味道”的词句时,对相关气味有偏好的消费者也难免对产品有好感。
不过,时至今日,日化品之香这一温柔杀手,也渐渐成为消费者的困扰。“过敏”、“香味过重”等,成为了年轻一代拒绝购买“过香产品”的理由。这部分消费者,更愿意选择如无印良品、FANCL等主打抗敏感不添加香精香料的温和无香型品牌。

美丽修行对于无印良品某产品的成分解析
对大多数人来说,护肤品里含少量的香精或者精油是安全的。不过,出于保密原则,厂家对所用的香料是绝对不会公开的,所以消费者在购买之前根本无法知道自己是否会对该化妆品采用的香料过敏。
中国科学院教授高峰受访时表示,96%的洗发水、98%的护发素、95%的剃须水、91%的止汗剂以及83%的润肤露都含有香料。空军总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刘玮曾在受访时指出,化妆品中常见的过敏源有香料、防腐剂和染发剂;其中香料是引起化妆品过敏的最常见的过敏源;湿疹患者发生化妆品过敏反应时,30%~40% 为化妆品香精所致,香精成分可引起皮炎或光敏性接触性皮炎。

日本小林制药曾推没有香味的除臭剂“无香空间”
不过,随着“香害”议题浮上台面,消费者诉求被听到,不少厂商开始推出无香料的日化产品,迎合呼吸道及皮肤敏感的族群。加上以无印良品为代表的日式极简美学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主打“无香”的日化品的市场体量也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