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03-18
  • 阅读量:1419
  • 来源|化妆品财经在线
  • 作者|

今晚,一年一度的中央电视台315晚会将再度与全国观众见面。今年,消费维权主题为“信用让消费更放心”,在“共治共享”之下,为消费者创造“放心消费”的环境。作为快消品的领头产业之一,化妆品行业经营者理应对消费者与市场存有一颗敬畏之心。

CBO记者 彭适


如今,3.15不仅是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日,也逐渐演变成化妆品品牌商和渠道商的“表态日”,越来越多的化妆品行业经营者参与其中,在这一天表明自己的立场。《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发现,今天,美肤宝、优资莱、珀薇、片仔癀、马应龙等品牌以及妍丽等美妆连锁店,都在朋友圈做出了为其产品品质宣传的海报。

另一方面,岁末年初,由“权健事件“引发的保健市场乱象问题备受各界关注。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到来之际,广东省直销企业协会、广东省营养健康产业协会联合南方日报于3月14日举办“2019年广东省直销企业规范经营研讨会”,共同发起行业规范经营、诚信自律的倡议。会上,安利、完美、无限极、玫琳凯、如新等27家广东省直销企业协会会员集体签署了规范经营自律承诺书。

经过2018年的“动荡”,面对更加理性的消费者与日益趋严的市场监管,日化行业经营者更加丝毫不能松懈 。聚焦3·15,在化妆品消费上,消费者面临着哪些风险?化妆品企业本身作为经营主体,又会被哪些“陷阱”所坑?

难以根除的行业“毒瘤”——违禁添加产品

临近315,多款热销“宝宝霜” 添加激素的新闻刷屏朋友圈,这些宣称“纯天然”“无激素”,甚至宣称对儿童湿疹、皮炎有效的产品,被家长当做普通护肤品长期给婴幼儿使用,给婴幼儿的健康带来严重隐患。

根据《中国消费者报》报道,一款在京东标价228元的“帮宝消湿止痒膏”(合肥帮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销售)被检出含有氯倍他索丙酸酯,含量为75.2mg/kg。此外,江西众乐堂实业有限公司生产销售的“苗疆域草婴儿紫草软膏”、厦门掌上贝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销售的“雪肌霜”、鹊肤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生产销售的“鹊肤霜”等多款婴幼儿护肤产品均被查出含有一种甚至多种激素。

在化妆品行业,违法添加产品屡禁不止,成为行业“毒瘤”。几乎每个月,各地监管部分都会发布有化妆品查出激素的消息。去年11月,“淮树添加激素事件”发酵,进一步引起全行业的广泛关注。如今,这一“毒瘤”从成人护肤产品蔓延到了婴幼儿产品层面,有业内人士向《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表示:“这更加不能忍。”

在利益的驱动下,不法厂家将激素非法添加到化妆品产品中,即损害了消费者的健康,也危害了渠道商的利益与招牌。上述业内人士强调,关于激素、抗生素、重金属类违法化妆品,不论是代理商、店家还是消费者,都要切记不要引进或购买非法生产的或过大宣称效果的产品。

同时,根除“毒瘤”仅依靠有关部门监管远远不够,产业链各端、行业协会以及媒体、消费者各方都应监督与自我监督。

损害多方利益的“刽子手”——假冒品

如同违法添加产品一样,假冒、伪劣、山寨产品是日化行业的另一大“毒瘤”。仅仅是2019年开年三个月,就有湖南、江苏等多地公安机构公布破获大型“化妆品造假案”。

湖南湘潭近日破获的特大假冒化妆品案,涉及香奈儿、迪奥、兰蔻、雅诗兰黛、YSL等众多高端品牌以及泰国RAY网红面膜等,货值金额1.3亿元左右,多人被抓,嫌疑人将面临3-10年的刑期。江苏南京日前一起假冒伪劣化妆品案,则揭开了假冒“代购化妆品”以假乱真的冰山一角,违法分子通过网络平台回收SK-II的“正品空瓶”,从原料配制、到分瓶包装则形成了“制假一条龙”。

除了大牌化妆品品牌,宝洁、联合利华、立白等日化企业旗下洗发水、洗衣粉等产品,也是造假重灾区,且产品往往销往城镇、乡村等市场。与此同时,在终端渠道销售火爆的品牌,也成为不法分子的下手“对象”。去年11月,广州白云区“假冒阿道夫”洗发水黑作坊就被端。今天,不少阿道夫渠道商都在朋友圈贴出了致消费者的一份如何识别正品的图文“科普”,并表示举报假货有奖。

更让人倍感无奈的是,据《东方今报》近日的报道,在豫东地区(河南省东部)最大的物流集散地——周口华耀城内,商户公开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涉及蓝月亮、潘婷等众多知名品牌。商户老板直言其销售的产品手续不全,是“小厂”生产的。对此,当地监管部门称,曾多次前往该市场执法,但效果不理想,“必须请厂家来人认定这些东西为假货,才能依法暂扣货物,否则都是违反程序的”,他们将根据调查再次执法。

碰瓷大牌美妆的“黑心商”——山寨货

像假冒产品一样“野火烧不尽”的,还有各种打着名称、包装擦边球的“山寨产品”。比如,碰瓷赫莲娜的“郝莲娜”,碰瓷雅诗兰黛的“雅兰黛莉”,碰瓷妮维雅、薇姿的NIVIACHY(妮维雅姿),碰瓷巴黎欧莱雅的“法国欧莱雅” ,碰瓷佰草集的“芳草集”,数不胜数。

而随着拼多多于去年7月赴美上市,拼多多上的日化类山寨产品,也遭到媒体曝光。光是洗衣液就有趏(huó)能”洗衣液、“蓝月壳”洗衣液、“月亮之上”洗衣液、“超熊”洗衣液等山寨品牌。《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当时还发现,口红成为拼多多上山寨货的重灾区,几乎所有大牌口红,都能找到对应山寨版,如“Dike Dior”口红、“爱玛妮”口红、“YSN”口红、“韩国3OC”口红等。

河北市场一位化妆品代理商告诉《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山寨产品不仅存在于线上,在线下渠道,有的渠道商在广州白云区等小厂做贴牌的自有品牌,也有不少碰瓷知名品牌的现象。“这些山寨品牌大多抱着投机倒把、捞一笔就溜的想法,不仅在把合作客户或消费者当傻子,更破坏了化妆品行业的健康环境秩序,阻碍了行业的进步与发展。”

日化行业的营销“重灾区”——虚假宣传

2018年,媒体曝光了多年的保健品骗局终于爆发,干了一票大的。最近,椰树牌椰汁、AD钙奶违反广告法等等,也都指向一个问题——虚假宣传。

在日化行业,2018年也发生了因涉及“虚假宣传”而引起社会关注的事件。2018年10月21日,微博认证为“三甲医院血液科医师”的“科普医生博雅”发文指出,云南白药牙膏外包装注明成分中含有“氨甲环酸”处方药成分,质疑云南白药牙膏真正发挥防止牙龈出血效果的成分或为该凝血处方药成分“氨甲环酸”,直指云南白药打着“中草药”成分的幌子“挂羊头卖狗肉”。

事实上,“虚假宣传”一直是日化行业重灾区。2015年,佳洁士双效炫白牙膏因构成虚假广告,被处罚603万元,这一案例成为我国迄今为止针对虚假违法广告的最大罚单。而在CS渠道,不知名十八线小品牌虚假宣传的行为更是比比皆是。显然,虚假宣传这种不诚信的行为,不仅欺骗消费者,更损害了渠道商的利益。

平台、明星、广告数据的“水军”——流量造假

随着“种草”平台小红书愈发商业化,小红书上部分博主的数据造假、代写笔记等现象,也遭到众多媒体曝光。

根据@中新经纬 近日报道,一位自称是小红书某专业推广团队的客服人员称,素人代写一篇的价格是50元,达人(代写)一篇的价格是120元,每篇500字左右;代发笔记的价格是依据粉丝数量而定的,从10元至2000元不等,如果代发人的粉丝超过10万+,则需要单独谈,价格也要超过2000元;增加100个点赞、100个收藏、100个粉丝各需要10元,手工评论则是1元一条,还有各种刷量套餐,置顶则大概需要3000元。

在“两微一抖”等社交平台开始新营销渠道的当下,“水军”早已不是新鲜事,但当这些平台成为强大的市场营销工具时,平台社区内容的可信度遭到消费者质疑的同时,打乱了市场公平竞争机制,间接危害了消费者利益。

与此同时,央视也在近日曝光了明星的流量数据造假“猫腻”。近年来,流量小生走红并成为各类美妆代言的香饽饽,但当“流量造假”成为娱乐行业的产业链时,美妆品牌如果稍有不慎选择了数据造假的明星合作,往往也就成了为高代言费买单的“受害者”。

不止在明星层面,广告数据的流量造假也困扰着众多公司。一位资深营销人士告诉《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在国内市场,广告刷量、欺诈等已经形成产业链,广告作弊手段花样百出,对此,不少日化公司一直在呼吁广告行业采纳统一的可视化测量标准、平台接受权威的第三方监测,保证品牌安全。目前,以宝洁、联合利华为代表的日化大公司开始在公司内部开发媒介测量系统,以更好地保护数据隐私和市场营销主导性。

最高被罚100万元!——化妆品店绝不能踩的“雷”

除了在化妆品产业上游的制造端、品牌端,对于下游的零售商来说,经营好一家化妆店需要跬步千里,但“崩塌”同样往往可能只要一瞬。在国家监管、法规愈发严格规范的当下,化妆品店也有万万不能踩的“雷”。

1、售卖伪劣化妆品

(使用化妆品后致六级伤残,女子获赔近86万)

去年,《中国新闻网》曾报道一则消息,呼和浩特市民黄慧(化名)购买了净肤美白化妆品,使用后引发膜性肾病、汞中毒,确定为六级伤残,黄慧遂将相关企业、人员诉至法院,呼和浩特市中院判定黄慧获赔85.8万元。

2、非法“代购”化妆品

(朋友圈售卖海淘美妆,店老板被处罚款5万余元)

在《电商法》还未正式实施的去年,《常州日报》曾报道,常州金坛一化妆品店老板李某多次从韩国非法“人肉”代购化妆品,在朋友圈内售卖,总涉案金额达26万余元。随后,该化妆品店内的假冒化妆品被全部没收,老板被处罚款5万余元。如今,随着《电商法》的落地,这类行为将更不可取。

3、违规销售进口品

(无批准文件等资质材料,化妆品店买进口品被罚100万元)

更早在2016年,浙江省杭州市市场监管局稽查支队检查发现,某化妆品店老板王某自2016年3月起经销从日本药妆店、国外买手购进的进口化妆品,无法提供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和批准文件等资质材料。因此,王某被处以罚款1005657元,没收所有违法所得,没收无中文标签的进口化妆品284件。

怀有一颗对市场的敬畏之心,经营者才不会每逢315如坐针毡。在化妆品行业,你还痛恨哪些“侵权”行为?快来评论区和我们一起“打假”吧!

推荐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