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洋马甲”先不谈达芬奇,先谈赵本山。赵本山是个很会讲笑话的农民,他有一个笑话是这样讲的:“说,有一只老虎,被蛇咬了一口,老虎急了,就想把这蛇踩死,追啊追,追到一条小河边,这蛇,钻水里去了,老虎就在河岸上就这么等,小样的我就不信你不出来。不一会,从河里钻出来一只王八,老虎上去就把它按住了,‘小样,你穿个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
达芬奇穿了个“洋马甲”还是被认出来了。
蛇就是蛇,王八就是王八,蛇即使背上王八的壳也不会比王八活得久。
咱们这个行业前几年闹过“洋马甲”问题,尽管最终不痛不痒,但是“洋马甲”问题必须引起行业的再次重视。因为只要“洋马甲”继续得意,国货就没有未来,中国就很难有世界级品牌。
改革开放初期,为了鼓励外资的进入,国家在政策上给予了外资公司很大的优惠,这也催生了一批假外资公司和“洋马甲”,并在“洋马甲”的制造和维护上形成了一个产业链。据了解,通过中介公司在欧美注册一家公司并打理好税务、年审等事宜只需每年支付10万元左右的手续费,而注册到香港等地则更便宜,有的每年收费只有几千元。而这些公司一旦穿上“洋马甲”,不仅可以享受政策上的优惠,而且在国人普遍偏爱洋货的背景下,它们在品牌建设与推广上无疑走了捷径,能够迅速得到消费者认可,打开市场。
较小的投入和巨大的收益,让不少企业主对“洋马甲”喜爱有加。
国人偏爱洋货一方面来源于崇洋媚外的思想作祟,另一方面也由于国内企业家急于脱贫,为赚钱无所不用其极,致使国人对国货造成不信任。
时移势迁,目前外资公司的“超国民待遇”已经结束。崇洋媚外的根源在于集体不自信,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会迅速提升,崇洋媚外的思潮迟早会被扫进垃圾堆。
在这种时代变迁下,百雀羚等老国货已经开始复兴,我们的新国货们呢?是认祖归宗,重建消费者对国货的信任,还是鼻子上插大葱
继续装?
辩证地看,“洋马甲”对中国日化企业完成原始积累还是有贡献的,在特殊历史环境下,这种存在不是没有合理之处,但是让“洋马甲”继续存在对于整个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已经没有好处。
个人认为,“洋马甲”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破坏市场竞争环境,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只要“洋马甲”继续风光,就等于市场承认投机还具有很大的空间,踏踏实实做品牌就不能得到应有的市场回报,三流的品质加上二流的炒作,再背个“洋马甲”,就变成一流的品牌,这种不正常的品牌建设方式就永远不会改变。
第二、为企业的发展埋下巨大隐患。能在某一段时间骗到所有人,但是绝不可能在所有时间骗到所有人,假的就是假的。在诚信日渐可贵的社会,信任危机已成为企业最大的危机。
最重要的是,“洋马甲”对于品牌的文化建设会有致命的伤害。过去我们或许以为只有品牌大到如耐克、阿迪达斯才能在广告中吼吼“Just Do It”、“Nothing is Impossible”,但是凡客的出现以及中国社会结构的日渐改变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问题。
随着物质生活的逐渐丰富,人们的需求也正在沿着马斯洛曲线向上爬,逐渐由生理需要、安全需要而转向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层面。在这种背景下,品牌建设就需要更加注重通过价值观的输出来获取更多消费者的认同。
但是“洋马甲”一旦被戳破,消费者就容易给品牌扣上“挂羊头卖狗肉”的形象,而导致品牌形象的迅速崩塌。
总之,不管是从实际利益还是从长远发展,“洋马甲”都已经没有必要再存在下去,“去洋马甲化”是迟早的事情,关键是看企业主动去掉还是等着被人扒下来。
“洋马甲”,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