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久未有大动作的东洋之花近期高调宣布多品牌多渠道“走路”;沉寂已久的雅倩在河南精品店渠道悄然试点半年后,将于今年9月底前正式在全国铺开。
如果算上今年以来“闹腾厉害”的百雀羚,这些曾经在商超主流渠道叱咤一时而后寂寥的本土品牌,如今挟资本、技术、品牌、网络的优势“卷土重来”,似乎昭示着本土品牌迎来“第二春”?
记得去年6月,在汕头,这块中国民营化妆品企业发祥地,记者见到了淡出化妆品行业多年的雅嘉掌门人周育喜。
“从第一瓶保湿摩丝做起,雅嘉的根基是化妆品奠定的,我对这个行业一直有种眷念之情”。在房地产界正做得风生水起的他,提及国产化妆品行业,语气中透露了浓浓的不舍之情。
的确,当小护士、大宝、丝宝日化、丁家宜悉数被外资收入囊中时,原本在商超渠道占据一席之地的本土品牌,除了少数几个表现尚佳,多数都在扮演“为他人作嫁衣裳”的配角。甚至,在某些KA卖场,本土品牌已成为商超榨取通道费用最主要的对象。
好在,经过前一轮发展的积累,曾经的佼佼者们积聚了雄厚的资本、技术、品牌和网络优势。他们等待的是在一个恰当的时机做一件恰当的事情。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精品店渠道和“草本”卖点似乎成了“二次创业”最炙手可热的切入点。
果真如此?
俗话说,“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以原有的商超操作优势来运作精品店渠道,必然会水土不服。而对于精品店渠道来说,无论品牌之前的优势是在超市卖场还是百货商场,其作为精品店渠道的后来者必须得按照该渠道的游戏规则“出牌”,满足它的需求。事实上,从过往的经验来看,那些在卖场或商场运作成功的品牌包括外资品牌,并非都能在精品店渠道如愿以偿。甚至,当“千军万马”争抢精品店稀缺资源的竞争愈演愈烈时,精品店渠道的投入产出比不一定在商超渠道之上。
再看当下最受追捧的“草本”概念。目前,仅以“草本、本草、草木”或类似的名字命名的护肤品牌不下十个,而细数本土护肤品牌,绝大部分都已推出或准备推出以此为卖点的子品牌或系列。诚然,与有着“洋背景”的外资品牌相比,“草本”文化的确是中华文明的独特之处,但如果每个本土品牌都以此为“独门密器”,再独特的文化也经不起这样的反复挖掘,而流于同质化。退一步讲,即便众人都来挖掘“草本文化”,视角不同,关注面也不同,“草本文化”也应有不同层面的呈现。更何况皇皇之中华,可供发掘和发扬光大之瑰宝远远不止“草本文化”。
作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民营化妆品企业,趋利避害是资本的本能,也是民营企业能在充分竞争的化妆品产业完成一次又一次转型升级的天然驱动力。因此,尽管当前在商超渠道有着种种压力,本土品牌或创新技术,或升级产品,或拓展渠道,或增进消费者沟通,这一系列举措都可看成是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的自觉行为。当然,跟风而动,不如理性出击,因为,“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