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04-14
  • 阅读量:974
  • 来源|化妆品报
  • 作者|李惠华

一道摆在16世纪威尼斯商人和你面前的问题

500元能做什么?

可以去西湖边喝个下午茶,可以去海底捞吃个火锅,也可以去万达IMAX看几场电影,当然,还可以选择订阅2015全年的《化妆品报》。

也许有人要纳闷:《化妆品报》不是免费投递的吗?要收费了吗?真要收全年500元吗?

是的,这个问题我们已经纠结大半年了,与其遮遮掩掩,不如亮开嗓子:是的,我们的确要“真刀真枪”地收费了。

24年前,《化妆品报》不仅是业界第一份报纸,也是中国首创“免费送”的第一份报纸。24年后,我们仍旧是业界第一家决定不再免费发行、实行全面征订的报纸。从基本的经济学常识来说,如果一份凝聚了几十号人采、写、编、评,精耕细作的信息产品,到头来只是沦为人们免费的案头摆设或者擦手纸,显然是违反了价值决定价格这一基础定论。事实上,16世纪最早的报纸威尼斯小报诞生时,“格塞塔”(即铜币)就成为欧洲早期报纸的代名词。也就是说,信息一开始就是有价值的,而且价值一个铜币。

当然,有人鼓吹那种貌似“不合常理”的盈利模式,并冠之以“免费商业”模式。或曰:互联网时代,“免费的午餐”到处可见,最典型者莫过于杀毒软件奇虎360的成功。不过,也早有人看穿了这套“免费”的把戏——先圈人再圈钱。不过这得有个前提,那就是这类企业以互联网公司或者轻资产居多,固定投入少,熬得住,当然也有更多一开始免费,做着做着看不到指望,然后风投一撤就熬不住垮掉的公司。

别以为“买的没有卖的精”,那是信息不对称时代的忽悠,现在都自媒体了,信息大爆炸,读者们个个都“精”。对了,自媒体也是免费分享信息呢。看,现在上个网,上个朋友圈,国际国内,业内业外,一网打尽,还有花500元的必要么?

有必要!

且不说自媒体上大部分内容是来自于传统媒体,除了将自媒体当做营销工具之用的,谁会吃饱了撑着没事,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地自采、自写、自编、自评呢?反而在自媒体出现后,传统媒体团队作战的专业、细致、严谨的优势立马呈现出来。譬如,前段时间沸沸扬扬的马航MH370航班失联事件中,相比谣言满天飞的自媒体,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西方传统媒体用专业而周密的调查“倒逼”马来西亚政府改口,从而不得不披露更多信息。

我们没有《纽约时报》牛逼。这家全世界都牛逼的报纸在最牛逼的时候曾专门为其驻外记者聘请米其林三星厨师主理烹饪,为的就是让自己的记者在外也能“吃得不错”。我们请不起米其林带星的主厨,但是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应该是人人都向往的事,媒体人也不例外。对于媒体人来说,一个更有尊严的生活,最基本的含义应该是他们所生产的信息产品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价值体现。不管价值一元还是十元,总之它绝对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无成本的。

且慢,现在的媒体不都是靠广告来盈利吗,谁还指望发行?你看,一个100万元的广告客户相当于2000个订阅读者,用脚趾头都可以想得到,是讨好一个人容易还是讨好2000个人容易。当然,最难最笨的方法往往也是最实在的方法。因为一个媒体是否具有公信力,是由千千万万个受众说了算,而非少数人说了算。换句话说,一个媒体撒了谎或者假大空,少数人可以哄得过去,或者这些人知道自己被哄而不愿意拆穿,但其他的千千万万个人是哄不过去的,哪怕是传销洗脑。

换句话说,信息无所谓好坏,但有真伪之分。老板们常说:回归商业本质。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回归媒体本质。什么是媒体本质?答案是提供真实、客观、公正的信息,尽管它们正在成为稀缺品。正如16世纪时的威尼斯商人们对于报纸所刊航海、货运、商品行情信息的渴求,现在的我们为壮大公司的生意,同样需要一个能真实、客观、公正地报道产业信息的媒体。与16世纪的商人们不同的是,他们面临的困难是信息太少,而我们面临的困难是信息太多,多到我们无从选择。

选择什么样的信息产品,也就是选择什么样的生存方式。

推荐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