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11-21
  • 阅读量:16492
  • 来源|CBO独家
  • 作者|张 威

    中华牙膏的租赁模式是本土品牌与外资企业合作最独特的一种方式,对于双方而言,十多年来均获取了良好的经济回报,并在某种程度上保存了中华牙膏作为本土品牌的属性。可以说,这种模式的长久持续,对双方来说是双赢的结局。

    近年来,重组与收购的话题一直中国资本市场的焦点,在日化行业亦是如此。丝宝与拜尔斯道夫的结盟、大宝被强生收购使得本土品牌未来出路的争论更加尖锐,而在此之前,小护士、羽西早已先行一步并入欧莱雅。

    9月底,色彩地带对本报证实,近期与韩国某知名化妆品企业进行过收购方面的洽谈。虽然由于双方在某些方面存在分歧,相关谈判已经终止,但对于细分市场的领先本土品牌而言,未来的出路与方向却是一个不得不思考的话题。

    在厘清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先做一个假设。如果中华牙膏没有租赁给联合利华,它的结局会怎样?当然,这个问题没有答案,但如果参考同是白猫旗下的美加净,拿其当前的运作状况与当年的叱咤风云相比,或许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自己的评判。

    当然,我们也看到,外资企业收购本土品牌也不乏一些失败案例,不论是有心的雪藏或无力的拓展,其同样带给本土品牌灾难性的后果,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活力28的案例。

    本土品牌被外资企业收购向来十分敏感,特别是在当前环境下,无论是电视广告的狂轰滥炸、还是终端货架陈列上的咄咄逼人,外资品牌在中国日化市场已然建立起强势的霸主地位,相比而言,本土品牌的日渐式微则更加强化了行业人士的担忧和同情。本土品牌的被收购,更多的表现是一种无奈。

    全球金融风暴后,中央政府一直在强调优化产业结构、控制产能过剩,事实上日化行业面临同样的处境。由于准入门槛低,日化品牌数量泛滥无度,行业价格战的厮杀已到血腥的地步,而这种现状限制了以中低端产品为主的本土品牌的长远发展。

    今年以来的市场表现,很多以洗发水产品为代表的本土日化大企销售额大幅缩水,而反观洗涤行业,立白、纳爱斯则相继跨越百亿销售额大关,形成了本土品牌的巨无霸。究其根因,就在于洗涤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更高,整合更为彻底,而这,才是本土品牌做大做强的一个方向和趋势。

    同处广东的澳雪国际与美日洁宝,去年开创了一种新的联合运营模式,两家企业在广东省沐浴露市场的份额加起来已超过50%,两者的联合旨在对抗来自宝洁方面的挑战,以维持巩固自身的市场地位,而这种联合运营的模式同样给行业带来深刻的思考和借鉴意义。

    无论是联合运营、还是租赁模式,甚至直接选择被收购,都是市场发展的一种选择。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一盘散沙、各自为政的企业,结局必然是被市场淘汰。因此,如何寻找适合企业整合发展的模式,对日化企业来说,是顺应市场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的需要。

 

推荐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