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营销是否允许策划新闻
“70你还爱我吗”诗婷露雅捅的这个“篓子”没完
10月22日,一则“90后女子扮老试爱男友70还爱我吗”的新闻被各大媒体转载,掀起层层巨浪。事后,诗婷露雅品牌在《南方都市报》刊登广告声明,此“新闻”是该公司策划的事件营销,这进一步引起化妆品行业的关注和热议。品牌事件营销如此操作,究竟是该“点赞”还是该“批判”呢?这件事情,还没完。
“70老太”吓跑年轻男友 诗婷露雅官方回应:还没完
10月20日上午在深圳东门老街,一位90后女孩化妆成70岁老太太出现在和她拍婚纱照的男友面前,试问男友“70你还爱我吗?”,男友当场被吓跑,引起现场多名路人围观。
事后,路过网友将此事爆料到网上,引发病毒式传播。在大量微博大V和近6万微信号的转发下,引发数千万人的关注和讨论。最终引起包括财经网、环球时报、人民网等多家国内媒体以及马来西亚第二大媒体the star 及雅虎英国 等外媒的关注。
但是这并不是一则简单的新闻,10月24日谜底揭晓。
24日,南方都市报B10版整版刊登落款为“诗婷露雅果本”的道歉信,信中写道——“对不起,是我们太笨。当初扮老试爱,只为验证,容颜老去,你是否会爱我如昔。没想到会这样,惹满城风雨。70你还爱我吗?只是想听#70更爱你#。浮于表面不如渗透其里。深入了解,才敢说爱。”而后诗婷露雅果本官微发布话题#70更爱你#回应#70你还爱我吗#,揭示的谜底是:70更爱你,果本精华油70倍渗透力,一滴改变护肤方式,让肌肤找到真爱。
诗婷露雅培训总监张文红向《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证实,#70你还爱我吗#话题确实由诗婷露雅发起,“90后女孩扮70老太吓跑男友”事件由诗婷露雅品牌和广东一家营销公司共同策划,落脚点为诗婷露雅果本精华油,“70你还爱我吗”中的“70”与诗婷露雅果本精华油“70倍渗透”直接挂钩。
截止10月29日下午16时30分,#70你还爱我吗#话题在新浪微博上已引起6924.8万人次阅读,1.6万条讨论。
对此,诗婷露雅市场部总监黎叔表示,南都道歉信并不是收尾,只是诗婷露雅果本精华油整个策划中的一步。选择南都是借助一个权威平台发出声音,告诉大家这个事情是诗婷露雅做的。这次事件营销前期花了100万元,后面还将有200万元的预算追加。
营销事件引起的关注度最终在企业的引导下,开始在终端向“销售”转化。
“线上正在开展#70你还爱我吗#70______活动,全民试爱征集神回复;线下承接门店,在#70你还爱我吗#主题下开展活动。比如,马上要来的感恩节,我们会在诗婷露雅全国6000家终端网点同步开展购物送贺卡,贺卡发到朋友圈,凭截图可到店领取诗婷露雅小果油胶囊试用装等礼品的活动。”黎叔介绍。
黎叔表示,当初想到“70你还爱我吗”这个点并策划“扮老试爱”事件,是基于女孩子爱美又怕老,结合诗婷露雅产品果本精华油爆品“70倍渗透力”的特点,用护肤品抗衰老,给你一个美丽的容颜。而选择制造“扮老试爱”这个事件,是基于传播平台的考量。
“这次是诗婷露雅的首次突破,以往都是按传统打法,请明星代言投电视广告,做一些栏目冠名,但是现在社会变了,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圈子里。同一个事件,若投电视广告只影响看电视的那群人,投微博只影响微博上那群人。但是微信每个人都在用,所以诗婷露雅这次要达到的效果是微信自转发量特别高,要让这件事引爆到微信上,最后让大家知道我们的产品。”黎叔说。
“点赞”还是“批判”? 观众表示“也还没完”
当真相揭晓,观众们的议论也在继续发酵。
网友开始形成“赞赏”、“假新闻”、“反思”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态度:
第一种:点赞
第二种:假新闻
第三种:反思
上海悦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白云虎整体持批判态度,他表示,无论去年韩后的张太小三事件,还是今天的70你还爱我吗事件,本质上都是中国本土企业哗众取宠的一种营销方式。对于目前中国化妆品行业的浮躁,起到推波助澜,添油加醋的作用。
“今天的中国本土化妆品企业有更多有价值、有意义的事件可以做却没有做。比如,可以通过关注消费者,关心弱势群体,社会公益来推动品牌成长,这些才是正面的导向,传播正能量。诗婷露雅这个事件,在短期内可以获得大的关注度,但这种关注是透支型的。管理中有‘情感银行’的概念,透支型的事件营销并不能给品牌的情感银行加分,反而透支了品牌的很多资源。”白云虎说:“也许有些人会认为这种标新立异的方法也是一种生存的手段和方法。至少在我个人看来,我不太鼓励这种做法。它只是一个短期效应,并不能为品牌未来的发展的树立推动力。”
不同于白云虎的“批判”态度,化妆品行业资深操盘手戚荣林持“欣然”态度。
“这是个颠覆的时代,是屌丝盛行的时代,是眼球经济时代,我们要抱着多元化的心态看待新生的品牌营销推广模式。以前卖化妆品要迎合女性消费者对肌肉男的喜爱来做推广,但是现在是“小鲜肉”吃香的时代。#70你还爱我吗#的话题和果油的品牌调性挂钩,在传统推广手法效果不明显的时候,采取病毒式事件营销推广不失为一种策略。”戚荣林说。
但是在学术界对于此类愈演愈烈的事件营销却有着不一样的看法。
湖北大学新闻学教授曾宪明表示,“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客观事实的反映。但是,如果这个事件是企业为了达到宣传的目的,事先有意策划,然后去‘演出来’,并设法引起媒体的关注然后引发的报道,这就叫‘策划新闻’。这在新闻界是不允许的,本质上是个假新闻。2007年曾经引起极大轰动的‘纸包子事件’就是一起典型的‘策划新闻’。只不过‘纸包子事件’是媒体人策划的,现在形形色色的事件营销的策划者变成了‘企业’而已。整体来讲,无论是新闻报道还是品牌营销,都不能超出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公众对类似事件应该冷静思考。
除了诗婷露雅策划的“90后女孩扮老试爱”事件,最近类似的事件营销并不鲜见,10月23日,一条“95后萌妹用身体换旅行”的征友帖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称一名95后少女酷爱旅游但囊中羞涩,愿广征各地男友,只要陪玩,“什么要求都满足”。论坛、微博、网站纷纷转载,并引起部分主流媒体的跟进报道,然而事后才发现,此为一款名为友加的社交软件涉嫌色情营销的假新闻炒作。10月24日,《参考消息•北京参考》官方微博发布声明,就北京参考网10月14日转发的标题为《友加网友挖掘机“车震”反锁驾驶室被困三小时》新闻稿道歉。经查,亦为该社交软件策划的虚假新闻。
《人民日报》就此发表《“营销新闻”教育了谁》的评论文章认为:“两则虚假新闻,竟是同一幕后操手所推;众多专业媒体,竟被营销、策划牵着鼻子走。这既让人愤怒无奈,又让人警惕深思。当‘新闻’的当事人是职业演员,当‘新闻’的情节是剧本,当‘新闻’的目的是为争夺受众的眼球……这样的‘新闻’,吸引的点击量是罪恶的,带来的关注度是邪恶的。‘新闻’背后的推手,不仅突破了社会公众能够容忍的道德底线,也违反了法律法规。”
( 注:纸包子事件:原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工作人员訾北佳2007年6月间,通过查访,在没有发现有人制作、出售肉馅内掺纸的包子的情况下,为了谋取业绩,化名“胡月”,冒充建筑工地负责人,到本市朝阳区太阳宫乡十字口村13号院内,对制作早餐的陕西省来京人员卫全峰等四人谎称需定购大量包子,要求卫全峰等人为其加工制作。后訾北佳携带秘拍设备、纸箱和自己购买的面粉、肉馅等再次来到十字口村13号院。訾北佳以喂狗为由,要求卫全峰等人将浸泡后的纸箱板剁碎掺入肉馅,制作了20余个“纸箱馅包子”。与此同时,訾北佳秘拍了卫全峰等人制作“纸箱馅包子”的过程。在节目后期制作中,訾北佳采用剪辑画面、虚假配音等方法,编辑制作了虚假电视专题片《纸做的包子》播出带,对北京电视台隐瞒了事实真相,使该虚假新闻得以于2007年7月8日在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播出,造成了恶劣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