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11-11
  • 阅读量:1307
  • 来源|化妆品财经在线CBO独家www.cbo.cn
  • 作者|李娜

    产品质量和安全性依旧是化妆品的热词。不少品牌经常以检验报告来证明产品的质量优良;也有品牌因被检出违禁物质而卷入舆论旋窝从而一蹶不振。然而,2014中国国际化妆品工业论坛上,来自中国疾病预防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的研究员朱英近日在做《化妆品消费与安全》做报告时,对化妆品检验做出了全新解读,强调“经过检验的化妆品并非都是安全的,检出禁用物质也不等于就是不合格产品。”



    都检出禁用物质了,产品还可能是安全的吗?这该如何理解呢?

    检出“违禁物质”应区别于“违禁添加”

    在日常生活中,消费者判断一个产品是否合格,国家权威机关的检测结果具有很大的说服力,一旦某产品被检出含有违禁物质,该品牌往往就会陷入巨大的舆论漩涡。但现实往往复杂得多,据朱英介绍,其实检出“禁用物质”和检出“违禁添加”还有一定的区别。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食品化妆品检定所所长张庆生也强调:“不能简单依赖于一个检测结果来判断一个产品是否合格。”

    朱英认为,随着检测仪器的进步和可检测精度的提升,很多产品常常被检出违禁物质,但是在现实中,这些违禁物质并不所有都是企业有意添加,也就是不属于“违禁添加”,应该只有有意添加的违禁物质才可以判定为问题产品。
 
    朱英以某知名外资品牌多次被检出含重金属铬为例说明。
 
    在法律规范中有的铬许使用,有的则不允许使用。从价态上而言,一个是六价铬,一个是三价铬 ,价态不同也导致其毒性完全不同,三价铬是人体和动物体必须的微量元素,而六价铬却是致癌物质,也是有毒的。三价铬也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六价铬主要是人为的污染带入的。从化妆品上来说,铬的来源也不止一种,有可能是真的作为着色剂使用了,也有可能是生产过程带入的,或者原料中带入的。

    而在具体执行中,相关工作人员在对铬进行安全性评价的时候,习惯依赖于先进性仪器。然而仪器不会区分它是三价铬还是六价铬。(特别说明:只有六价铬对人体是有害的,三价铬是允许用的。)朱英认为,在检验的时候,首先要对铬进行形态分析,然后对其来源进行排查,然后才涉及到评估过程。
 
    “检出违禁物质不能证明产品不合格,依赖于其他的证据来综合的做出评判才是最科学最合理的判断的方式。”朱英认为。

    既然检出违禁物质不能完全等同于产品不合格,那么经过检测机关检验,通过了“安全性评价”的产品是否就一定“安全”呢?


    现有“安全性评价检验”存在缺陷,不能全面检验产品安全

    在朱英看来,不仅检出违禁物质不完全等于产品不合格,通过了检测机关“安全性评价”的产品也并不一定就绝对“安全”。因为检验自身有特点而且存在缺陷。

    朱英认为,“所谓通过检验的化妆品就安全,这只是一定条件下的答案而已。”换言之,该检验只能从整体上评价产品毒性及其微生物污染状况,但产品是否真的安全,需要全面评价。至于是否添加了其他的违禁物质,通过有限的安全性评价检验,还不能达到全面评价的效果。

    “由于安全性检验的特点主要考虑的是安全风险,所以它基本只能够整体评价产品的毒性及微生物污染。”也就是说,毒性和微生物污染状况是可以通过安全性评估检验反映出来的,然被关注的微生物指标只有少数几种,当然从这几种已经可以从整体上看出来它的微生物污染情况,毒理也是一个整体实验,所以基本上可以评价产品毒性。

    “但是从化学指标而言,我们的检测指标是固定的,主要关注的是禁、限用物质,但这与产品中使用的功效成分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朱英说。

    “比如祛斑产品,”朱英举了个例子,“检验中更多关注有没有违禁添加成分,而多数祛斑产品用的是熊果苷等其它成分。但在检验中,并不对熊果苷等其它成分做安全性检测。换言之,检验中只关注要测的那几个指标,剩下的指标无从知晓”。

    此外,安全性评价检验对违禁添加物质的关注非常有限,比如许多的祛痘产品中添加了抗生素,但实际上抗生素种类繁多,但在检验中只检测有限的几项,当然也不能真的说明产品不含抗生素。

    实际上,在产品审批的时候,相关部门是看不出来产品添加了哪些抗生素的,“是不是真没添加呢,我们没有监管,没有发言权,更多的成分需要通过风险监测,才能发现这样的问题。我们只测那几种指标,还不能达到全面监管的需求。”朱英表示。

推荐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