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07-03
  • 阅读量:1605
  • 来源|化妆品财经在线CBO独家www.cbo.cn
  • 作者|吴思馨

2015年,继益盛药业之后,又一药企——华神集团(000790)宣布转战化妆品。粗略一统计,现至少已有7家上市药业公司crossover到化妆品及日化行业,期望以大利润空间的日化产品来填补药品日渐紧缩的利润。


CBO(见习记者 吴思馨)据了解,华神集团于1998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主要业务为生物制药、中西成药和现代钢构,2015年第一季度营收9.5千万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减少3.03%。消息称,华神集团现已推出艾唯尔修护养颜面膜和艾唯尔修护焕颜精华液两款护肤品,并计划在今年下半年陆续推出同系列新品。华神集团表示,艾唯尔系列现已入驻阿里巴巴国内网店,后期将进驻阿里巴巴国际网站、天猫、京东等电子商务平台。

巧合的是,就在今年4月,另一家药业公司也刚刚宣布进入化妆品领域。益盛药业称,公司已经设立了专门的化妆品销售团队,将在今年内陆续推出4个针对不同年龄段女性的植物护肤品牌。并且,益盛药业对其化妆品业务十分有信心,预计第一年销售将过亿,而其销售渠道却仅有美容院和电视购物两条。

药企跨界做化妆品或日化在行业内已屡见不鲜,粗略一统计,从踏入化妆品行业已十余载的同仁堂到今年的华神集团,玩跨界的药企不下7家,分别是同仁堂、康恩贝、云南白药、片仔癀、马应龙、益盛药业和华神集团。其中同仁堂、云南白药和康恩贝是跨界“前辈”,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内就陆续投身日化,但就业绩来看,仅有云南白药的成绩可圈可点,另二位的表现只能用“玩脱了”三个字来形容。接着,同在2011年“入行”的片仔癀和马应龙,一个学云南白药做牙膏反响平平,另一个新瓶装旧酒,从前做眼膏现在熬眼霜。有前辈们各种“水土不服”的前车之鉴,却仍有药企不断“下海”,他们为何挤破了头也要进入化妆品领域? 

2014年对于药企来说是艰难的一年,“药改”和“医改”政策大年,产业政策发布密集、行业格局的改变以及竞争的不断加剧,让各大药企倍感压力。去年11月份,国家发改委针对公立医院药价虚高,下发《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对药品价格形成机制进行改革。方案要求取消药品政府定价,通过医保控费和招标采购,药品实际交易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2015年6月1日,绝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正式取消。此举意味着,药品生产商的利润将被压缩。此外,化妆品及日化领域不仅是药业的“远房亲戚”,还有利润高、门槛低等“看起来很美”的优势,考虑到以上几点因素,药企纷纷杀入日化也就不奇怪了。但要在化妆品行业占一席之地也不那么容易,让我们来看看药企进入日化的雷区。

雷区一:产品定位没特色,上架秒变路人甲

同仁堂是最早涉足药妆市场的药企,早在2001年,同仁堂就瞄准中低端市场推出护肤类产品,包括伊妆系列、同仁本草和丽颜坊系列,分为商超和专柜产品。这些产品价位从七八十元到两百元不等,主要针对中低收入人群。

这些产品在概念上主打“天然本草和中药”,功能主要为美白、补水、抗皱、祛痘,与市面上的化妆品的功效趋同。知名日化专家冯建军曾批评同仁堂的药妆产品“毫无特色可言”。有分析认为,同质化严重的产品只会被淹没在众多类似产品中。

雷区二:光拉长战线,不深耕渠道

同仁堂在这里又是一个反例,同仁堂的全国上百家连锁药店本来就是其药妆业务的天然渠道,除此之外还开辟了商超和电商渠道。其实多渠道发展本是好事,但在2009年,同仁堂却出人意料地将药妆从药店下架,放弃了其最大优势。当时业内一片批评之声,纷纷称这种渠道的退却和转移,“无疑是同仁堂药妆渠道建设和营销策略上的败笔”。

雷区三:不重视品牌营销,怎么和外资药妆抢市场?

据了解,自外国药妆品牌薇姿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曾经有数据表示中国药妆市场正在以每年10%-20%速度增长,国内很多药企也将目光放在了药妆上。但业内人士认为,这些药企只看到了化妆品所谓的高利润空间,并没有从根本上思考“药品”和“药妆”的距离,在产品研发和营销宣传上都跟不上。而与此同时,在我国,药妆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在法律维度上也没有清晰的定义,这使得我国消费者对药妆认知度不够,对国内药妆产品更是将信将疑,此时急需药妆企业通过品牌营销来为本土药妆“正名”,可惜的是,目前几家药妆企业并未朝此方向努力。

业内人士对本土药妆日后的发展并不乐观,认为中国药妆市场上薇姿等外资品牌垄断的格局仍将持续。

推荐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