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当下中国市场推行单品牌店策略最为成功的案例,韩国爱茉莉太平洋集团旗下品牌悦诗风吟2014年12月31日在北京西单大悦城开出其中国地区的第100家店铺,同时预期2015年在中国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人民币。
记者 张明
但回顾悦诗风吟在中国的发展,不难发现这条路并不顺畅。早在2004年,悦诗风吟就曾以百货专柜形式进入中国市场,却在两年后“黯然收场”,沉寂6年后的悦诗风吟开始在中国“大行其道”,背后究竟有何转变?
2004年,悦诗风吟以百货专柜渠道切入中国市场,其品牌定位为高端护肤,而消费群体则锁定为20—30岁的年轻群体。鉴于此,悦诗风吟专柜主要布局沿海以及一线城市。以上海为例,悦诗风吟进驻了徐家汇太平洋百货、淮海路太平洋百货、淮海路百盛等网点。
而这一定位却将大部分消费者挡在“门外”。而同样定位于绿色草本概念的佰草集也开始发力。相比佰草集,悦诗风吟在价格上并不具备优势,加上产品缺乏新颖性,在同类竞争上受到佰草集挤压。
广州冯建军营销策划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建军告诉《化妆品报》记者:“当时,中国化妆品百货渠道的机会并不多,悦诗风吟在渠道定位、渠道投入以及战略亏损预估上都有欠缺。”
表现不佳的悦诗风吟做出撤出中国市场的决定,这在冯建军看来主要是对当时市场的信心不足,“市场具体情况不好考量,但悦诗风吟退出中国最大的原因是对中国市场信心不足,通过退出中国市场,重新布局以及思考中国市场。”
折戟六年之后,悦诗风吟于2012年宣布再次进军中国市场。而在终端形态上,悦诗风吟并没有以百货专柜形式进驻中国,而是通过购物中心专卖店、百货店中店形式将单品牌店的发展模式复制到中国。
“再次进入中国市场,悦诗风吟信心明显充足,任命Filipp Cai为爱茉莉集团中国悦诗风吟总经理,Filipp Cai具有在联合利华、欧莱雅以及雅诗兰黛公司工作背景,对中国百货渠道、CS渠道操作模式十分了解,这次任职足以表现悦诗风吟的决心。”冯建军表示。
而此时的中国化妆品市场相比2004年已有着极大改变,单品牌店发展模式逐渐在中国兴起。2004年中国化妆品单品牌店发展的“土壤”并不是十分成熟,国际以及本土企业对中国地区单品牌店发展模式都处于探索阶段,韩国ABLE C&C株式会社旗下主力品牌的MISSHA(谜尚)2006年也曾以单品牌专营店模式进驻中国市场,在遭遇渠道困境后,MISSHA(谜尚)将店铺向百货渠道、综合型专营店渠道延伸。
悦诗风吟再次回归的2012年,化妆品行业百货渠道、KA渠道自整体发展趋势开始走弱,化妆品单品牌店模式开始受到国内外企业的重视与追捧。
“购物中心和电子商务的崛起是经济大背景,韩流的持续火热是绝佳的文化背景。过去三年内,中国零售业态迎来了巨大变化,悦诗风吟迎来最佳时机”,Filipp Cai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悦诗风吟店铺通过单品牌店进驻购物中心,已然符合整体趋势。
而悦诗风吟此时的市场策略亦有所变更,2012年以“快时尚”定位进行缓慢试水,而近700个SKU也保证着足够吸引消费者的产品线。悦诗风吟如今的定位相较此前也有着较大调整,尽管消费群体仍是20-30岁的青年群体,但其品牌定位走向大众化,产品均价下调50%,店铺装修也以“小清新”风格迎合年轻群体的口味。
据了解,目前悦诗风吟的店铺拓展不再局限于一线沿海城市,通过2012年以及2013年前期在沿海以及一线城市试水后,目前悦诗风吟在广州、深圳、上海、武汉、成都、重庆20多个个城市均有分布。而自2014年开始,悦诗风吟开始发力二三线城市,悦诗风吟官方表示,未来悦诗风吟会集中精力布点零售业态完善的二三线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