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如今在百货渠道风生水起的本土品牌佰草集,多年前却是以单品牌店起家。而后韩国品牌谜尚、菲诗小铺、悦诗风吟大部队涌进,特别是悦诗风吟再次进入中国市场后,扩张速度令人咋舌。
记者 甘露
正当韩系品牌在国内市场大步扩张之时,本土品牌包括植物医生、林清轩、婷美小屋、蜜思肤等也在单品牌店领域谋划布局,近一两年来,植物医生、蜜思肤以加盟模式迅速扩张,迎来了发展的高峰。
据了解,2014年,植物医生年销售额8.9亿元,同比增长达到74.5%,同时植物医生的门店数量从2013年的968家增至2014年底的1432家,一年间增长了48%。蜜思肤也在一年内开店近50家,目前店铺数近200家,并力争5年内店铺数量突破2000家,逐步完成全国布局。
那么重新燃起的本土单品牌店,又是如何与日化连锁大佬、百货专柜等线上线下一众大佬PK,在行业整体疲弱的态势下探索高速增长之路呢?
“走”出百货和购物中心 掘金街边店
街边店和店中店为当下本土化妆品单品牌店的两种主要开店模式,本土单品牌店“一哥”植物医生更倾向于前者。“大力拓展街铺,树样板商圈,成为当地第一品牌是我们2014年的主要战略。”在植物医生举行的20周年年会上,该品牌创始人兼中国总经理解勇透露,2013年植物医生开了318家新店,2014年的新开门店数量是464家。
但解勇认为,植物医生更值得一“晒”的数据是,2013年开出的新店中,街铺的占比仅为18%,在百货和购物中心内的店中店占比高达82%。但仅仅一年过后,这一数据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14年开出的近500家新店中,街铺占比上升至46%,店中店的占比下降到了54%。
不难看出,植物医生正试图逐渐走出百货和购物中心,不再“傍”大户,而是依靠自身品牌实力与消费者建立粘性关系。有数据显示,植物医生的租金约占全年业绩的10%左右,投入半年左右门店即可盈利;租金占比在20%-30%的门店同样没有生存压力,一年左右便可盈利。可见,这个培育期比购物中心的店中店还要短。
记者走访植物医生位于武汉市光谷商圈的店铺时发现,植物医生在街边店选址上往往采取“抱团取暖”方式,以多个店铺遥相呼应形成规模效应。例如在武汉光谷步行街就有5家门店,而在武汉中山大道上马路面对面就有两家植物医生,解勇曾表示,“化妆品市场很大,有时候需要集团化作战才能更好地生存。”
聚焦小众 凸显服务和体验
“2015年将全面启动单品牌店战略,5年内蜜思肤单品牌店将突破2000家。” 苏州蜜思肤化妆品有限公司CEO郑久炎认为,“未来要在中国开店,最具有竞争力的模式有2种:一种是大型综合店;另一种就是单品牌专卖店。”为何专情于单品牌店?郑久炎认为,随着消费者购买习惯的变化,消费者购物时会更加理性,也更追求个性化,单品牌店更能够满足消费者的更小众、个性化的需求。
据郑久炎介绍,在蜜思肤的连锁店里共280多个SKU,与日化综合店动辄上千的产品数相比,单品牌店更追求“小而美”,虽然“照顾”到的消费者类别不广,但却潜力无穷。以蜜思肤为例,目前共涵盖护肤、面膜、彩妆、BB霜四大品类产品,销量最高的品类是BB霜。郑久炎认为,这就更加说明,单品牌店对某一品类的专注,正是其与日化综合店抗衡的优势。
除聚焦小众之外,所有的单品牌店都呈现出独树一帜的装修风格,且最显眼的必是其体验区。据了解,蜜思肤连锁门店,会为客户提供免费化妆、免费面膜体验、免费美甲等亲民服务,大多数蜜思肤连锁门店都有WIFI,蜜思肤每年拿出销售额的30%作为顾客体验装的投入。
安徽和晟达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叶志广是蜜思肤连锁专营店的安徽代理商,他告诉记者,并不是要营造出购物的氛围,而是将蜜思肤作为一个累了可以歇会儿的休闲场所,真正将服务做到位。
在采访中,叶志广不停强调“服务”两字。他举例,去年6月,他旗下所有的蜜思肤连锁门店展开了体验比赛,每个门店每天通知其门店的5位会员,为其免费试用蜜思肤旗下产品,不仅能化妆,也能进行一次全面的护肤。得益于这种服务性、回馈顾客性强的活动,去年6月份,他的20家门店总业绩与5月份持平,“要知道,往年到了6月份业绩会出现下滑,但2014年6月蜜思肤的个别门店还出现了明显的增长。”
更多品牌加入开店阵营
有数据显示,在韩国化妆品市场,单品牌店占比已达到了40%。由于消费者对化妆品安全性与实用性认知不断变化,目前韩国多品牌店正一步步向单品牌店转型。
与此同时,国内单品牌市场也好不热闹。随着单品牌店走红,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启全渠道发展,加入开店阵营。据记者了解到,就有丸美、春纪、膜法世家等已经试水单品牌专卖店。俏十岁掌门人武斌透露,起家微商的俏十岁品牌也将会首选俏十岁专卖店形式进行落地。除此之外,日前爆出韩束CEO吕义雄与千色店前副总经理孟宏东合伙筹划韩束单品牌店的消息。
但河北天龙美业化妆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贤总认为,丸美开专卖店的目的主要是想打造丸美与春纪的品牌形象。其实不难发现,单品牌专卖店还未真正被品牌方接受,仅作为品牌形象展示的一个平台。
本土单品牌店正在兴起,仍处于探路阶段,但要想形成类似于服装行业的店铺规模,涌出更多的“植物医生”“蜜思肤”,呈现百花齐放之势,还尚需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