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化妆品渠道上出现了很多消极的字眼,例如寒冬、关店、降价、业绩下滑等;也出现了很多积极的字眼,例如转型、加盟、资本、跨界等。对于化妆品渠道上各环节参与者和见证者来说,2015年到底是风萧萧兮的一年还是充满希望的一年?这一年渠道上又发生了哪些不容错过的精彩?《化妆品财经在线》为您一一盘点。
升级:资本与收购
说到收购,怡亚通一定是2015年化妆品渠道中的“主角”。自2015年2月开始,陆续收购厦门兴联汇都实业有限公司60%股份、长沙梧桐贸易有限公司60%股份、郑州未来翔隆商贸有限公司60%股份、南京宜妆化妆品有限公司60%股份、江苏百分女人化妆品连锁机构70%股份等,控股的均是化妆品行业在各区域内具有影响力及发展空间的经销商和零售商,加强在美妆行业的布局。
而另一近日赚足关注度的跨界化妆品行业的上市企业青岛金王,于2015年先后控股一家彩妆公司以及两家知名经销商。
有人说,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开始了资本层面的博弈。不论是行业横向资源的整合,亦或纵向环节的布局,资本,在逐渐发展成熟的化妆品渠道上,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模式:加盟与单品牌店
前有“雅丽洁模式”,后有“传美荟模式”,再有娇兰佳人的“全面开放”,渠道商们似乎一直都在摸索各种模式的道路上“乐此不疲”。而在乡镇店市场,天美联盟连锁店也在全国多个省市发展起来。近日,娇兰佳人集团旗下的婷美小屋单品牌店亦正式启动加盟,并大张旗鼓打出“10年开2万家店”的口号;此外,原千色店操盘手孟宏东也于今年年初转型做单品牌店。
不得不说,韩系品牌悦诗风吟在单品牌店这条道路上发展到目前一直是“顺风顺水”,此前更是斥资在上海揭幕其全球最大单品牌旗舰店。化妆品渠道“寒冬”大背景之下,单品牌店能否让渠道商们杀出重围?
专业人士表示,单品牌店最核心的“不是商品,而是店铺体验感、适合的商品结构、综合的性价比,并依靠以上几点带来的高回购率”。
零售:促销与“价格坍塌”
9月,国内知名化妆品连锁机构金甲虫发布“惊险而恐怖”的一跃,宣称其系统内99%产品将降价至99元以内,开启其“99元零钱战略”。这无疑向渠道投入一声“惊雷”,引发业内众多讨论或讨伐。
事实上,“价格战”一直是化妆品渠道颇受诟病的一个关键点,价格可以低到什么程度、促销活动怎么做,一直是渠道争论不休的热点话题。
根据金甲虫发布的战略,降价产品包含了欧莱雅、玉兰油、资生堂、美宝莲、高丽谷、不老泉、丁家宜、妮维雅等众多品牌,其中售价不高于99元产品占比高达99.03%,部分产品的降幅超过50%。金甲虫对此宣称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长期策略”,且已预计到“半年内利润下滑”的趋势。
渠道内的价格体系是否会由此开始“全面坍塌”?金甲虫认为,这种做法是为了“提高性价比”,而这也与娇兰佳人董事长蔡汝清认为中国市场上销售的多数化妆品“出厂价和零售价之间近10倍的倍率缺乏性价比”的观点不谋而合。
市场越来越透明,消费者的选择越来越多,体验及服务越来越重要的当下,如何满足消费者不断升级的需求,“如何合理定价”依然是渠道各方合作博弈的关键问题。
百货:关店潮与转型
2014年,全国主要零售企业(百货、超市)共计关闭201家门店,同比增长474.29%,创历年之最。而百货关店大潮,并未在2015年得到改善,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2015年上半年,不论是百货购物中心业态的万达百货、百盛,还是超市类的人人乐、家乐福等,均传出关店消息。
联商网的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6月30日,全国主要零售企业(含百货、超市)在国内共计关闭120家,其中百货业态关闭25家。除了万达、百盛,关闭门店的还有马莎百货、天虹商场、金鹰百货、远东百货、阳光百货、华堂商场等百货;超市业态关闭95家,包括麦德龙、北京华联、农工商、新华都、华润万家等内外资大卖场。
有分析人士指出,关店的原因有三大类:经济大环境不景气、电商冲击、产能过剩。因此,越来越多传统零售企业在积极拥抱电商。
微商式微:洗脑模式退出 50%微商已“死”?
从人人蜂拥而至到“断崖式”下滑,2015年的微商跌至谷底,甚至有消息称“50%微商已经死去”,因而微商今年被讨论最多的是“触底反弹”和转型。
深圳触电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创始人龚文祥曾表示,“今年微商已经跌到谷底,洗脑的微商已经退出,微商已经是一个健康的行业。”他认为,转型阵痛期的当下,卖代理权的微商模式已经崩溃,微商零售已经崛起。未来,平台微商、微博电商、网红微商、服务微商、社交微商等将迎来大发展。
而对于“一半微商已死”的说法,《吴晓波频道》如是点评:微信上卖面膜,流传一时,很快破灭。微信生意经,靠的是信任。欺骗朋友的生意,不可能长久。但微商的弊端不仅在此,还在于渠道单一、消费群体受限。微信公众号的社群化营销,可能比微商更适合于在微信中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