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增长趋缓,“闭店潮”仍在上演,市场份额从2005年的20%以上跌至目前的个位数,吸客能力下降问题突出。在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零售业态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之下,百货行业开始处于“被压榨”的窘境。百货业何去何从?今日(2016年3月31日),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发布《2015年度中国百货行业发展报告》,通过仔细、客观且全面的研究,探析百货从业者如何积极创新、升级、破局。
销售增长趋缓,“闭店潮”仍在上演,市场份额从2005年的20%以上跌至目前的个位数,吸客能力下降问题突出。在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零售业态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之下,百货行业开始处于“被压榨”的窘境。百货业何去何从?今日(2016年3月31日),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发布《2015年度中国百货行业发展报告》,通过仔细、客观且全面的研究,探析百货从业者如何积极创新、升级、破局。
CBO资深记者 何辰
在第14届中国百货业高峰论坛会议上,中国百货商业协会会长楚修齐发布了《2015年度中国百货行业发展报告》。该报告分为百货行业运行环境、总体情况、特征及新动态、存在问题及建议、未来发展展望五大部分,从当前时代大环境背景到百货业未来发展预期,纵向全面探讨百货行业。
《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了解到,上述年度重磅报告综合行业宏观数据,是通过对80家中国典型百货企业的报表分析和访谈,对61家百货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得出的结论。
消费结构发生变化 零售业态竞争加剧
根据楚修齐对报告的解读,当前宏观经济环境“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报告显示,2015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76,708亿元人民币,“按可比价格,比上年增长6.9%,增速处于合理区间”。而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名义增长8.9%,“民生持续改善,保障消费增长动力”。另外,2015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首次超过一半,达50.5%,消费成为经济增长主引擎。
该报告显示,2015年消费市场在较大基数上实现“稳步增长”,规模首次突破30万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7%。
消费需求在持续增长,而“消费结构发生变化”,新生代消费者正在崛起,服务成为消费增长主要动力,消费观念从“购买产品”转向“享受服务”,从“满足日常需求”变为“改善生活品质”。
此外,零售业态竞争加剧。根据商务部重点监测零售企业数据,2015年购物中心销售额同比增长11.8%,增速比超市、百货店、专业店分别高5%、8.4%、11.5%。综合体购物中心、奥特莱斯等新业态对各阶层消费群体的吸引力越来越强,情景体验式消费街区日益兴起,零售业新的裂变——小业态,诸如化妆品店、母婴店等,以专业化、精细化、差异化和便捷性迎合消费者,纷纷抢滩各个市场。
“相比之下,百货店的聚客能力落后于其他渠道,市场份额从2005年的20.5%减少到个位数。”楚修齐在报告中指出。
另外,2015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32,424亿元,增长31.6%;然而,随着实体零售调整转型进一步提速,各种多元化跨界、特色化经营、触网、O2O等,“初现消费者重返实体店迹象”。
2015年11月,国务院再次明确“我国已进入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消费拉动经济作用明显增强的重要阶段”,政策利好打造中国“消费升级版”。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给零售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百货行业增长继续趋缓 经营成本压力重
楚修齐表示,2015年全国百货零售业整体发展平稳,行业规模扩大,“但受困于消费疲软,运营成本上升,以及电商冲击等因素”,全行业增长速度继续回落,企业经营业绩持续下滑。
根据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对80家主要会员单位的销售统计,年销售规模亿元以上的占92.50%,超过10亿元的占46.25%,超过100亿元的占11.25%;其中,9家超过100亿元企业的市场规模占整体规模的76.06%。
上述80家企业数据统计显示,百货店销售总额4,397.65亿元,比2014年增长9.30%;利润总额46.14亿元,比2014下降12.05%;从业人员平均数21.13万人,比2014年减少了1.11%。
根据样本分析发现,2015年销售额同比增幅超过20%的企业有7家,增速大于10%的企业达17家;2015年销售额同比增长的企业仅占53.75%,而其余近一半企业销售额同比减少,其中降幅超过10%的企业有17家,占整个样本近1/4。
由于客流难以提升,销售持续下滑,运营成本上升,百货店整体竞争力下降,2015年百货店再次出现“闭店潮”。根据联商网统计,2015年上半年主要零售企业(含百货、超市)在国内共计关闭121家,其中百货业态关闭25家。关店企业中,外资(含中外合资)零售企业关闭门店16家,关店现象最严重的是江苏、广东、安徽、浙江各省二三线城市。
而近年来,随着物业租金不断攀升、人力成本持续上涨、转型投入压力巨大,百货行业“经营成本压力重重”。根据报告,过去十年,我国主要城市的优质商铺租金年复合增长率达到6.0%,北京沿街商业店铺近两年租金年增长25.0%,“物业成本持续刚性上扬,成为当前百货企业经营困难、竞争力逐渐减弱的内因之一”。
传统百货升级转型 买手制等新模式不断涌现
为加强自身竞争力、加大市场占有率,许多百货企业积极向购物中心、奥特莱斯、超级市场以及便利店等业态扩展,希望由此达到业态多元化。比如,王府井集团的转型升级战略中,购物中心、奥特莱斯就是优先发展的两大业态。
根据中国百货协会及利丰研究中心的调查,七成受访百货企业已经涉足百货以外的零售业态,涉足超市/大卖场、购物中心及便利店业态的百货企业比例分别为75.0%、57.5%和25.0%。
另外,百货企业越来越注重在店内增加“体验式消费元素”,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购物环境和体验,并延长他们在店内停留的时间,增加消费。调查发现,超过85.5%的受访百货企业已经在店里增加了体验式消费元素。
此外,为加快结构调整、全面提升运营能力,不少百货企业积极开拓、探索新的商业模式,以买手制为代表的运营模式不断兴起。以Hi百货为例,其定位于“高端百货”及“百货业革新者”,是国内以传递“生活方式”为主题的自营买手制百货店先行者。
还有部分百货企业致力于增加“自营”比例,开发自有品牌、引进独家品牌。许多百货表示增加自采自营商品的比例将有助于企业提高利润率,增强核心竞争力;然而大部分自采自营比例依然很低,调查发现,58.0%受访百货企业现有的自采自营比例不到10%。
为提高竞争力,一些百货企业还开始与供应链上游企业结成战略联盟,强强联合;或积极拥抱“互联网+”,逐步融合线上线下销售渠道。
百货行业存在的问题、建议及展望
楚修齐表示,转型升级战略方向不够清晰、百货店自身内功尚未夯实、经营模式转型举步维艰、全渠道建设后续乏力、体制机制亟待转换、人才缺口制约企业转型等是百货行业还需努力改善的几个方面。
针对存在的问题,楚修齐建议,企业可从提高服务管理能力、优化环境、提高精细化运营能力、提升供应链管理能力、聚焦消费客群强化优势品类、回归经营商品的零售本质、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等7个方面进行提升。
其强调,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很多有利于促进消费的政策,百货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值得期待;且无论着眼短期还是长期,实体零售商在零售行业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是“电商不可替代的零售渠道”。
注:《2015年中国百货行业发展报告》由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和香港冯氏集团利丰研究中心共同撰写。